编辑
ㄧ是传统注音符号中仅有的三个可兼作声母韵母元音使用的符号之一,也有划归韵母者。这三个符号因此又称“介音”。字形取自“”字,发音亦同中华民国国语的“一”字。
1
相关
是注音符号中的韵母之一,字形取自隐的古字“https://zh.wiktionary.org/wiki/𠃑|wikt:𠃑”,发音则取“隐”字的韵母。ㄣ为复合韵母,发音“ㄜ”+“ㄋ”,但实际上开头的音不是ㄜ的本音半闭后不圆唇元音/ɤ/,而是ㄜ在感叹词或轻声等用法时发的中央元音/ə/;因此ㄣ的发音为/ən/。ㄣ在前面加上或ㄩ时,ㄜ的音会消失,也就是发成“ㄧ+ㄋ”及“ㄩ+ㄋ”。而ㄣ在前面加上ㄨ时,ㄜ的音则不省略,发为“ㄨ+ㄜ+ㄋ”;但也有腔调是会省略而发为“ㄨ+ㄋ”。
是注音符号中的韵母之一,字形取自“https://zh.wiktionary.org/wiki/𢎘|wikt:𢎘”字,发音则取“𢎘”字的韵母。ㄢ为复合韵母,发音“ㄚ”+“ㄋ”,即/an/。ㄢ在前面加上或ㄩ时,由于ㄧ跟ㄩ为闭元音,而ㄢ的前段音ㄚ却是开元音,而发完全开音ㄚ后又要马上收到近全闭的ㄋ,在懒音之下会音变为/半开前不圆唇元音n/,即ㄚ张口幅度变小为ㄝ;在不同懒音下,可能张口幅度仍大而发为/次开前不圆唇元音n/,甚至不音变;而也有可能张口幅度小变为/半闭前不圆唇元音n/,因而人异。
是注音符号中的韵母之一,字形取自亥的异体字“https://zh.wiktionary.org/wiki/𠀅|wikt:𠀅”字,发音则取“亥”字的韵母。ㄞ为复合韵母,发音“ㄚ”+“”,但尾音的ㄧ发为次闭次前不圆唇元音:/aɪ/;由于ㄚ的发音为开元音,而/ɪ/却是次闭元音,在懒音之下,可能收尾的合嘴幅度会有差异,而发为/ae/,开头的ㄚ也可能在懒音下较不张开而发为/次开前不圆唇元音ɪ/。
是注音符号中的韵母之一,字形取自“https://zh.wiktionary.org/wiki/乀|wikt:乀”,《说文解字》:“乀:左戾也。从反丿。读与弗同。”,音ㄈㄨˊ;但《康熙字典》除了记录乀有ㄈㄨˊ的音外,还有ㄌㄧㄝˋ的音;另写《字汇》一书记“丿右戾讹左,乀左戾讹右,𠀤非。”,表示乀有ㄈㄟ的音;今注音ㄟ应是取念作ㄈㄟ时的韵母。另有说法为以“https://zh.wiktionary.org/wiki/飞|wikt:飞”简化字作“https://zh.wiktionary.org/wiki/飞|wikt:飞”后,取“”的轮廓和韵母。ㄟ为复合韵母,发音“ㄝ”+“”,但实际上开头的音为ㆤ,不过ㆤ、ㄝ在现代标准汉语中为同音位的自由变异,不具辨义差别;尾音的ㄧ则发为次闭次前不圆唇元音,因此ㄟ发为/e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