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中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市中心一条南北向的城市次干道。马路北起南苏州路,南到延安东路。该路原为上海英租界当局所挖的泥城浜,1865年始筑道路,1936年命名为虞洽卿路,1943年更名为西藏路,1945年改为现名。
上海市市东中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杨浦区荆州路的一所公办高级中学,前身是公共租界工部局于1916年创办的聂中丞华童公学。该地原址为聂云台所有。学校开办初期采用英国学制,非国文课的教材一律为英文课本。1936年后开始采用中英双语教学。1937年第二次中日战争爆发后,学校搬迁至上海英租界。1938年起,学校成为完全中学。1941年,学校更名为缉椝中学,校名来自于聂云台之父聂缉椝。同年学校搬回原址。1942年后,学校出现首位华人校长,此前校长均为英国人。1945年,上海市政府接管该校,并将该校更名为上海市立缉椝中学。1951年,学校更名为上海市市东中学。该校知名校友有费达夫。
中山东一路,即外滩,是上海市一条南北向的主要道路,全长1,108米,南起延安东路,北至外白渡桥。1848年上海英租界修建扬子路,后来定名黄浦滩路,最终更名中山东一路。
青浦教案,1848年3月8日,英国基督教新教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雒魏林、慕维廉等人,违反规定,前往青浦县传教,引起纠纷。作为补偿,11月27日,麟桂与英国领事阿礼国签订协定,将上海英租界的西部边界从界路扩展到泥城浜。这是上海英租界第一次扩充,面积扩展到2800多亩。
中山东一路,即外滩,是上海市一条南北向的主要道路,全长1,108米,南起延安东路,北至外白渡桥。1848年上海英租界修建扬子路,后来定名黄浦滩路,最终更名中山东一路。
上海美租界是1848年经上海道台同意,设立于苏州河北虹口地区的美侨居留地。1863年与上海英租界合并,称为上海英美租界,后改称上海公共租界。
西藏中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市中心一条南北向的城市次干道。马路北起南苏州路,南到延安东路。该路原为上海英租界当局所挖的泥城浜,1865年始筑道路,1936年命名为虞洽卿路,1943年更名为西藏路,1945年改为现名。
西藏中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市中心一条南北向的城市次干道。马路北起南苏州路,南到延安东路。该路原为上海英租界当局所挖的泥城浜,1865年始筑道路,1936年命名为虞洽卿路,1943年更名为西藏路,1945年改为现名。
上海市市东中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杨浦区荆州路的一所公办高级中学,前身是公共租界工部局于1916年创办的聂中丞华童公学。该地原址为聂云台所有。学校开办初期采用英国学制,非国文课的教材一律为英文课本。1936年后开始采用中英双语教学。1937年第二次中日战争爆发后,学校搬迁至上海英租界。1938年起,学校成为完全中学。1941年,学校更名为缉椝中学,校名来自于聂云台之父聂缉椝。同年学校搬回原址。1942年后,学校出现首位华人校长,此前校长均为英国人。1945年,上海市政府接管该校,并将该校更名为上海市立缉椝中学。1951年,学校更名为上海市市东中学。该校知名校友有费达夫。
上海市市东中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杨浦区荆州路的一所公办高级中学,前身是公共租界工部局于1916年创办的聂中丞华童公学。该地原址为聂云台所有。学校开办初期采用英国学制,非国文课的教材一律为英文课本。1936年后开始采用中英双语教学。1937年第二次中日战争爆发后,学校搬迁至上海英租界。1938年起,学校成为完全中学。1941年,学校更名为缉椝中学,校名来自于聂云台之父聂缉椝。同年学校搬回原址。1942年后,学校出现首位华人校长,此前校长均为英国人。1945年,上海市政府接管该校,并将该校更名为上海市立缉椝中学。1951年,学校更名为上海市市东中学。该校知名校友有费达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