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町 (台北市) 编辑
东门町为台湾台湾日治时期台北市之行政区,位于三板桥南部幸町之南,因辖内有台北府城东门而得名。该町日治时期多为日籍移民居住所在,约略位置在今中正区徐州路,信义路二段,仁爱路一段附近,仁爱路在当时名为“东门町通”。东门町东侧有名为“文化村”的新开发住宅地,由高砂建筑信用购买组合所兴建,乃是当时标榜设备科学化的“文化住宅”,范围大约是现仁爱路以南,东至连云街,南至信义路,西至杭州南路一带。村内有“一条通”至“七条通”的道路。台湾战后时期划入城中区,今属台北市中正区
7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旭町为台湾台湾日治时期台北市之行政区,位于台北城台北府城南门外龙匣口地区东北角,三板桥东门町之南。旭町多位于城市东方,有旭日东升之意。台湾战后时期划入古亭区,今台北市中正区信义路一段、中山南路、林森南路、杭州南路一段、爱国东路之一部均在町内。辖域约当今中正纪念堂暨台湾民主纪念园区。
日本赤十字社台湾支部是台湾日治时期日本赤十字社在台湾的支部,是从事人道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台湾支部所在地位在台北市东门町,并另设有医院并附设救护班、看护妇人会以从事救护事业。在战时从事陆海军救护,在平时则是作为慈善救助的诊疗事业,提供一般或贫困患者治疗,也负责结核病预防事业,收容结核病患者及举办相关演讲。此医院的医生多由台湾总督府医学校的教授及讲师兼任,并提供当学医学生临床实习的机会。
大安,旧名大湾,台北市地名。台湾清治时期、台湾日治时期初期称为大安庄,北接上埤头庄、中仑,西面三板桥庄、古亭村庄、林口,南邻顶内埔庄、下内埔庄,东为兴雅庄、三张犁庄、六张犁。1920年台北市成立时,街庄社乡改制为不设町的郊区“大字”,分为十二甲、龙安坡、坡心三个小字,与中仑、六张犁同为当时台北市之东界。1922年台北市西侧大字撤除重划为町,大安西侧变为幸町、东门町、福住町、锦町、古亭町、水道町。
大安,旧名大湾,台北市地名。台湾清治时期、台湾日治时期初期称为大安庄,北接上埤头庄、中仑,西面三板桥庄、古亭村庄、林口,南邻顶内埔庄、下内埔庄,东为兴雅庄、三张犁庄、六张犁。1920年台北市成立时,街庄社乡改制为不设町的郊区“大字”,分为十二甲、龙安坡、坡心三个小字,与中仑、六张犁同为当时台北市之东界。1922年台北市西侧大字撤除重划为町,大安西侧变为幸町、东门町、福住町、锦町、古亭町、水道町。
文化村,是台湾台湾日治时期台北市东门町东部的住宅地,范围大约是现仁爱路以南,东至连云街,南至信义路,西至杭州南路一带。村内有东西向的“北一条”至“北三条”和“一条通”至“七条通”共计十条道路。中正区的文北里因位居文化村之北,故名。
台北周家,或称东门周家,是北台湾的望族之一,清代嘉庆年间,在泉州府安溪的武功周氏宗族一部分族人,迁居台湾发展,入台北大加蚋堡开垦,在东门町治产业,耕商有道,遂成巨富,一度是台北第一大地主。
大安,旧名大湾,台北市地名。台湾清治时期、台湾日治时期初期称为大安庄,北接上埤头庄、中仑,西面三板桥庄、古亭村庄、林口,南邻顶内埔庄、下内埔庄,东为兴雅庄、三张犁庄、六张犁。1920年台北市成立时,街庄社乡改制为不设町的郊区“大字”,分为十二甲、龙安坡、坡心三个小字,与中仑、六张犁同为当时台北市之东界。1922年台北市西侧大字撤除重划为町,大安西侧变为幸町、东门町、福住町、锦町、古亭町、水道町。
台北周家,或称东门周家,是北台湾的望族之一,清代嘉庆年间,在泉州府安溪的武功周氏宗族一部分族人,迁居台湾发展,入台北大加蚋堡开垦,在东门町治产业,耕商有道,遂成巨富,一度是台北第一大地主。
日本赤十字社台湾支部是台湾日治时期日本赤十字社在台湾的支部,是从事人道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台湾支部所在地位在台北市东门町,并另设有医院并附设救护班、看护妇人会以从事救护事业。在战时从事陆海军救护,在平时则是作为慈善救助的诊疗事业,提供一般或贫困患者治疗,也负责结核病预防事业,收容结核病患者及举办相关演讲。此医院的医生多由台湾总督府医学校的教授及讲师兼任,并提供当学医学生临床实习的机会。
大安,旧名大湾,台北市地名。台湾清治时期、台湾日治时期初期称为大安庄,北接上埤头庄、中仑,西面三板桥庄、古亭村庄、林口,南邻顶内埔庄、下内埔庄,东为兴雅庄、三张犁庄、六张犁。1920年台北市成立时,街庄社乡改制为不设町的郊区“大字”,分为十二甲、龙安坡、坡心三个小字,与中仑、六张犁同为当时台北市之东界。1922年台北市西侧大字撤除重划为町,大安西侧变为幸町、东门町、福住町、锦町、古亭町、水道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