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 编辑
中国国家博物馆,简称国家博物馆或国博,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16号、天安门广场东侧。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藏品数量140余万件,展厅数量48个,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是中华文物收藏量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
1
相关
朱凤瀚,男,江苏淮安人,生于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学家,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中国国家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党委副书记。
诅盟场面贮贝器,或称诅盟场面铜贮贝器、诅盟场面青铜贮贝器,中国西汉时期文物,1955年至1960年间于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出土。该器为青铜铸造,通高53厘米,盖径32厘米,底径29.7厘米。出土时器内贮贝币300余枚,器盖上铸圆雕立体人物127人,以干栏式建筑上的人物活动为中心,表现了滇王杀祭诅盟的典礼场面。2013年8月19日,诅盟场面贮贝器被国家文物局收录到公布的《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中,属于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司母戊鼎,或称后母戊鼎,是华夏商朝后期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因其鼎腹内壁著有铭文“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母戊”是武丁妻妾妇妌的庙号。该鼎可能为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国家一级文物。中国国家博物馆于2011改为“后母戊”,但学界存普遍争议。
子龙鼎,或称商子龙鼎,中国古代青铜器,年代断定为商代末周代初,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子龙鼎内壁近口缘处刻有铭文“子龙”二字,并因此而得名。该鼎被中国国家文物局收录到了2013年8月19日发布《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中,属于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土都木萨里修寺碑,全名为安姓僧人和土都木萨里在高昌国吐峪沟重修寺院碑,又称土都木萨造寺碑,是直接反映高昌回鹘地区佛教寺院建设的回鹘文碑刻。碑刻年代约公元10世纪到12世纪。土都木萨里修寺碑于1912年在原高昌回鹘境内的佛教遗址中被发现。碑刻后遗失,现仅存黄文弼1928年手拓本,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碑文记载着土都木萨里将土地和日常用品施舍给佛教寺院等内容。
司母戊鼎,或称后母戊鼎,是华夏商朝后期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因其鼎腹内壁著有铭文“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母戊”是武丁妻妾妇妌的庙号。该鼎可能为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国家一级文物。中国国家博物馆于2011改为“后母戊”,但学界存普遍争议。
土都木萨里修寺碑,全名为安姓僧人和土都木萨里在高昌国吐峪沟重修寺院碑,又称土都木萨造寺碑,是直接反映高昌回鹘地区佛教寺院建设的回鹘文碑刻。碑刻年代约公元10世纪到12世纪。土都木萨里修寺碑于1912年在原高昌回鹘境内的佛教遗址中被发现。碑刻后遗失,现仅存黄文弼1928年手拓本,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碑文记载着土都木萨里将土地和日常用品施舍给佛教寺院等内容。
土都木萨里修寺碑,全名为安姓僧人和土都木萨里在高昌国吐峪沟重修寺院碑,又称土都木萨造寺碑,是直接反映高昌回鹘地区佛教寺院建设的回鹘文碑刻。碑刻年代约公元10世纪到12世纪。土都木萨里修寺碑于1912年在原高昌回鹘境内的佛教遗址中被发现。碑刻后遗失,现仅存黄文弼1928年手拓本,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碑文记载着土都木萨里将土地和日常用品施舍给佛教寺院等内容。
司母戊鼎,或称后母戊鼎,是华夏商朝后期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因其鼎腹内壁著有铭文“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母戊”是武丁妻妾妇妌的庙号。该鼎可能为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国家一级文物。中国国家博物馆于2011改为“后母戊”,但学界存普遍争议。
国际友谊博物馆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直属的国家级博物馆,“专门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新中国对外交往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受赠的外交礼品”。2012年整体划归中国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