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编辑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早期成立的研究所之一,是“从事内陆水体生命过程、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资源利用研究的综合性学术研究机构”。现有在职员工367人,科研人员292人。
1
相关
倪达书,男,江苏无锡人,中国原生动物学家、鱼病学家,中国鱼病学的创始人,并首创稻田养鱼的理论,对中国鱼类学、水产养殖和农渔业在20世纪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曾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原生动物学会理事长、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
黎尚豪,广东梅县区人,中国淡水藻类学家。193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理学院生物系,获理学士学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建立和发展了中国淡水实验藻类学。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江淡水豚类考察是2006年末在中国长江中下游进行的一次科学考察活动,目的是为了准确评估濒危的白𬶨豚和长江江豚的种群现状以及它们的栖息地情况。考察活动从2006年11月6日开始,参加考察队的机构有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瑞士白𬶨豚保护基金会等机构,队员来自6个国家,共30多人。考察队从湖北省的宜昌至上海的1700公里长江干流,往返航行了3400公里,耗时39天,于12月13日结束。这次考察最终没能发现白𬶨豚,宣布其功能性灭绝。另外还发现长江江豚的数量也只相当于1991年种群数量的一半,进一步证实江豚数量大幅减少。
“淇淇”是一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被人工饲养的雄性。1980年1月11日在长江交接洞庭湖口处被渔民捕获,次日运抵武汉市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并由该所一直饲养至自然死亡。它是世界上第一头被人工饲养的白豚,也是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存活最久的白豚兼人类研究白豚唯一的长期接触对象,为白𬶨豚的行为学、血液学、生物声学、人工饲养、疾病诊断与防治等方面提供了大量宝贵资料。中国学界对“淇淇”所做的系列研究,是世界上获知白𬶨豚有关信息的主要渠道来源,其中对它的生物声学研究,推翻了早前认为淡水豚类不能表达感情的观点。
“淇淇”是一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被人工饲养的雄性。1980年1月11日在长江交接洞庭湖口处被渔民捕获,次日运抵武汉市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并由该所一直饲养至自然死亡。它是世界上第一头被人工饲养的白豚,也是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存活最久的白豚兼人类研究白豚唯一的长期接触对象,为白𬶨豚的行为学、血液学、生物声学、人工饲养、疾病诊断与防治等方面提供了大量宝贵资料。中国学界对“淇淇”所做的系列研究,是世界上获知白𬶨豚有关信息的主要渠道来源,其中对它的生物声学研究,推翻了早前认为淡水豚类不能表达感情的观点。
沈韫芬,上海人,中国原生动物学家。195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系。1960年获苏联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主持中国22个省、自治区的原生动物分类和区系研究。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水生生物学报》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刊,也是中国淡水生物学领域唯一的综合性期刊。该刊创刊于1955年,为16开本,双月刊,每逢单月中旬出刊。编辑部位于武汉市武昌水生所院内。该刊主要刊发淡水生态环境研究,淡水生物生化、遗传、病理、毒理、分类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渔业生物学、湖沼学研究,以及淡水生物育种、培养、开发、防疫方面的应用研究。
桂建芳,中国遗传学家、发育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以鱼类遗传育种方面的工作知名,包括对多倍体银鲫遗传机制、以及银鲫新品种培育方面的研究。他在《自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上发表多篇文章,曾获国家自然科技成果奖二等奖。2013年获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11月,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朱作言,男,湖南澧县人,中国细胞及发育生物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孙永华,男,湖北仙桃市人,中国发育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家,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主任,国家斑马鱼资源中心主任。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