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编辑
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是中央研究院的其中一个研究单位,前身是中央研究院在南京时期的天文研究所。该研究所现位于国立台湾大学总校区内的天文数学馆。
6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中华民国天文学会,是由台湾的天文学家组成的专业学会,在国际天文联会中代表台湾,现会址设在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即国立台湾大学总校区内的天文数学馆11楼。
台湾天文观测的研究发展,官方现以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和中华民国天文学会为主,另外部分大学均有天文研究单位或观测所。例如国立中央大学天文研究所及鹿林天文台、台湾大学的天文物理研究所及凤凰山天文台等、清华大学的天文研究所及天文台,台北市亦有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台南市的南瀛天文教育园区。私人亦有文山天文台与垦丁水星天文台。在实务上也已经发现多颗超新星与百余颗小行星,在2006年则陆续命名小行星鹿林星、小行星147918等。另外台湾学者亦有派代表参加世界性天文界的会议如国际天文联会。
贺曾朴,台湾天文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现任东亚天文台 台长,事件视界望远镜董事会东亚席次代表。先后担任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筹备处主任及所长10年、史密松天文台资深天文物理学家;专长领域是电波天文学、光谱学、恒星与行星的形成等。带领台湾和美国合作“次毫米波阵列望远镜”计划。促成台湾参与尖端天文仪器的研发与兴建计划:阿塔卡玛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阵列、格陵兰望远镜、李远哲宇宙背景辐射阵列、中美掩星计划及海王星外自动掩星普查计划望远镜、广角红外线相机、新一代超广角相机、主焦点光谱仪、地球空间中之能量与辐射人造卫星、宇宙学及天文物理太空红外线望远镜。
次毫米波阵列望远镜位于美国夏威夷毛纳基山天文台,是由美国夏威夷大岛上的史密松天体物理台与台湾的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合作兴建。首先由史密松天文台所建造的六座次毫米波阵列望远镜先行测试运转,其后由台湾负责制造的两座次毫米波阵列望远镜也设置完成,并于2003年11月22日共同举行这八座次毫米波阵列望远镜及操控中心的启用典礼。
格陵兰望远镜,是一座电波天文望远镜,也是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主导的一项国际合作计划之简称。2011年该所及其合作成员机构史密松天体物理台、美国国家电波天文台、海斯塔克天文台共同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提出申请而取得该电波天文望远镜的使用权,最初计划即预定将之部署于格陵兰岛上,兴建过程中许多精密仪器设备是由国家中山科学研究院制作,于2018年完成,成为全球第一座位于北极圈内的重要天文观测站。发起该计划的中研院院士贺曾朴表示,在本项计划中,台湾除了树立在北极圈设立第一个次毫米波天文观测站的里程碑以外,且ALMA原型望远镜经过改装后,解析力成为原型机的一千倍,足以证明“台湾可以跟国际竞争,做到世界级水准”。
台湾天文观测的研究发展,官方现以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和中华民国天文学会为主,另外部分大学均有天文研究单位或观测所。例如国立中央大学天文研究所及鹿林天文台、台湾大学的天文物理研究所及凤凰山天文台等、清华大学的天文研究所及天文台,台北市亦有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台南市的南瀛天文教育园区。私人亦有文山天文台与垦丁水星天文台。在实务上也已经发现多颗超新星与百余颗小行星,在2006年则陆续命名小行星鹿林星、小行星147918等。另外台湾学者亦有派代表参加世界性天文界的会议如国际天文联会。
台湾天文观测的研究发展,官方现以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和中华民国天文学会为主,另外部分大学均有天文研究单位或观测所。例如国立中央大学天文研究所及鹿林天文台、台湾大学的天文物理研究所及凤凰山天文台等、清华大学的天文研究所及天文台,台北市亦有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台南市的南瀛天文教育园区。私人亦有文山天文台与垦丁水星天文台。在实务上也已经发现多颗超新星与百余颗小行星,在2006年则陆续命名小行星鹿林星、小行星147918等。另外台湾学者亦有派代表参加世界性天文界的会议如国际天文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