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科学研究院 编辑
国家中山科学研究院,为中华民国国防科技研发机构,属于中华民国国防部监督之行政法人。主要目标为提升国防科技能力、建立自主国防工业、拓展国防及军民通用技术。
1
相关
捷羚防空导弹系统为中华民国中山科学研究院以天剑一型导弹为核心研发的的陆射防空系统,1995年开始研发,1997年6月的汉光十三号演习首次对外公开,2005年正式成军并加入战备,肩负低空防空作战的任务。
雄风二E巡弋导弹为中华民国中山科学研究院制造的地对地巡弋导弹,以“雄升”为发展计划,将雄风二型反舰导弹为基础并参考自美国战斧巡弋导弹研发,投入研发经费约330亿元台币,2010年起在国防预算中以代号“戟隼专案”编列量产。
天弓三型防空导弹中山科学研究院开发的中远程防空导弹系统,用以替换老旧的MIM-23鹰式导弹。天弓三可拦截定翼机、巡航导弹与短程弹道导弹,在中华民国空军中负责执行联合防空与导弹防御任务。
中华民国海军海锋大队为机动化的陆基地对海反舰导弹部队,以中山科学研究院研发的陆基型雄风二型反舰导弹与雄风三型反舰导弹为主要武装,未来将装备向美国政府采购的陆基型鱼叉反舰导弹。
李源发,台湾苗栗县头屋乡人,台湾科学家,客家诗人,专长客家七言诗。曾任中山科学研究院系统发展中心组长,2009年2月28日退休,现任健行科技大学工学院材料学程兼任助理教授。
雄风三型反舰导弹中山科学研究院开发的超音速反舰导弹,因可大幅压缩目标舰的反应时间而被媒体誉为“航舰杀手”。此种导弹被广泛部署于中华民国海军的水面舰艇与中华民国海军海锋大队的导弹发射阵地,海洋委员会海巡署海巡署600吨级巡防舰亦可装载此种导弹以配合海军执行反水面作战任务。
雄风二型反舰导弹导弹是中华民国中山科学研究院以美国AGM-84鱼叉反舰导弹的功能为目标发展的反舰导弹,于1988年2月29日正式公布。具有较好的电子反反制能力。除舰射型外,另发展出陆射型和空射型,是中华民国武器发展史上第一种可被战机携挂并发射的反舰导弹。2000年时,中华民国海军曾计划以鱼叉反舰导弹替换原装设于成功级巡防舰的雄风二型导弹,但因预算被删除而取消。
天剑二型空对空导弹是主动雷达导引的中程导弹,由中华民国中山科学研究院在美国协助下为经国号战机所研发生产的装备,简称剑二。
傅鹤龄,中华民国空军少将,是台湾航太专家、幽浮学专家,毕业于中正理工学院正期班64年班、美国密歇根大学航空工程系硕士、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航太工程系博士,为前中华民国国防部部长、中华民国陆军司令蒋仲苓上将女婿,曾任中山科学研究院第一所所长,亦曾在国立交通大学、中原大学、淡江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担任副教授。
天剑一型空对空导弹,简称剑一,是第一款由中华民国自行研发的短程红外线导引导弹,由中华民国中山科学研究院设计生产,可供经国号战机以及T-BE5A高级教练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