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基火山口 是木卫一上最大的火山坑,直径达202公里,它包含了一座表面凝固壳会不时熔化的活跃熔岩湖,其活跃程度堪比地球上高速扩张的中洋脊。旅行者1号红外线干涉测谱仪及电波测距仪测量的洛基火山口热辐射温度,确认与硫磺火山活动的特征相一致。
大西洋洋中脊是一个大部分地区位于海底的山脉,横跨大西洋及北冰洋。大西洋洋中脊由北纬87度伸延至南纬54度的布韦岛。大西洋中脊的最高点突出海面,形成海岛。大西洋洋中脊为中洋脊的一部分,其形成方式亦被认为与其他洋中脊相同,即在分离板块边缘把板块分开。北大西洋有北美洲板块及欧亚大陆板块互相分离,在南大西洋则有南美洲板块及非洲板块互相分离。由于它们的分离作用仍然持续,所以大西洋洋中脊在每年都以5至10厘米的速度向东西方向成长。
大西洋洋中脊是一个大部分地区位于海底的山脉,横跨大西洋及北冰洋。大西洋洋中脊由北纬87度伸延至南纬54度的布韦岛。大西洋中脊的最高点突出海面,形成海岛。大西洋洋中脊为中洋脊的一部分,其形成方式亦被认为与其他洋中脊相同,即在分离板块边缘把板块分开。北大西洋有北美洲板块及欧亚大陆板块互相分离,在南大西洋则有南美洲板块及非洲板块互相分离。由于它们的分离作用仍然持续,所以大西洋洋中脊在每年都以5至10厘米的速度向东西方向成长。
大西洋洋中脊是一个大部分地区位于海底的山脉,横跨大西洋及北冰洋。大西洋洋中脊由北纬87度伸延至南纬54度的布韦岛。大西洋中脊的最高点突出海面,形成海岛。大西洋洋中脊为中洋脊的一部分,其形成方式亦被认为与其他洋中脊相同,即在分离板块边缘把板块分开。北大西洋有北美洲板块及欧亚大陆板块互相分离,在南大西洋则有南美洲板块及非洲板块互相分离。由于它们的分离作用仍然持续,所以大西洋洋中脊在每年都以5至10厘米的速度向东西方向成长。
大西洋洋中脊是一个大部分地区位于海底的山脉,横跨大西洋及北冰洋。大西洋洋中脊由北纬87度伸延至南纬54度的布韦岛。大西洋中脊的最高点突出海面,形成海岛。大西洋洋中脊为中洋脊的一部分,其形成方式亦被认为与其他洋中脊相同,即在分离板块边缘把板块分开。北大西洋有北美洲板块及欧亚大陆板块互相分离,在南大西洋则有南美洲板块及非洲板块互相分离。由于它们的分离作用仍然持续,所以大西洋洋中脊在每年都以5至10厘米的速度向东西方向成长。
东太平洋海隆,亦作东太平洋海膨或东太平洋海岭,是太平洋海底位于张裂性板块边界的中洋脊,把西面的太平洋板块与东面的北美洲板块、里维拉板块、科科斯板块、纳斯卡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分隔。
莫氏不连续面,有时简称莫荷面,是地球的地壳与地函的分界面。莫氏不连续面首先在1909年由克罗地亚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发现。他观察到地震波在此处波速会突然变快。莫氏不连续面几乎完全在岩石圈内; 只有在海洋中洋脊之下才能确定岩石圈-软流圈边界。莫氏不连续面在1909年被莫霍洛维奇首次确定,当时他观察到,从震源深度地震的震动图有两组P波和S波,一组沿着地球表面附近的直接路径,另一条被高度速度介质折射。
三叉汇接区,也称作“三联点”,是3个地质板块的边界交汇的区域。板块的边界有3种类型:中洋脊 , 海沟 , 转换断层 。因此三叉汇接区可分类为:F-F-T, R-R-R等。但仅有部分类型在地质时间尺度上是稳定的。
葡萄石-绿纤石相是海洋地壳在中洋脊扩张中心周围的变质岩相。它是介于沸石相和绿片岩相之间的过渡变质产物,温度范围为 250 至 350 °C,压力范围约为 2 至 7 千巴。矿物组合取决于原岩组成。
海底扩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所发展出的进阶地球地质活动学说。在各大洋的中央有一带状分布的中洋脊,这些带中洋脊是下方地函软流层的出口。不断涌出的熔岩自中洋脊流出,冷却而成为刚性强的大洋地壳。大洋地壳不断的受到新由中洋脊涌出的熔岩所推挤而向两旁移动,使海面积扩大,同时大陆地壳受到推挤而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