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 编辑
乌拉,为明朝中后期海西女真四部之一,满语原意为“河流”,因其都城——乌拉部故城位于松花江上游而得名,统治者姓乌拉那拉氏,最早可追溯至其始祖纳齐布禄创立的扈伦国,于脱脱不花东征女真后衰落并南迁。1561年,其后裔布颜统治时称贝勒,创立乌拉国,起初从属于同族兄弟哈达王台,并以其为盟主组成新的扈伦部落联盟。王台死后,诸子争位,乌拉趁势摆脱哈达掌控,布颜之孙满泰布占泰兄弟统治期间兼并临近部落使得乌拉跻身海西女真强者之列。同时期,努尔哈赤崛起于建州女真,随着其领土不断扩张而与乌拉等部产生摩擦。乌拉还作为主力参与了以叶赫为盟主的九部联军,与建州军在古勒山之战,结果联军大败,布占泰被俘。此后,满泰被部民刺杀,努尔哈赤扶植布占泰回乌拉继位,并与其五次和亲,七次盟誓。然而,布占泰不甘失败,暗中联合叶赫,希望能洗刷被俘的耻辱,后更是称汗,但乌拉却在乌碣岩之战中惨败于建州,其势力退出了图们江地区,失去了对临近东海女真部族的支配,建州进而接连蚕食乌拉领地。1613年,努尔哈赤亲率三万大军攻打乌拉,布占泰不敌,率领残部投往叶赫,历时五十一年、三代四任国主的乌拉至此灭亡。
2
相关
宜罕山之战,又称宜罕山城之战,爆发于1608年农历三月,建州卫统治者努尔哈赤令其长子褚英、侄阿敏率兵攻打乌拉重镇宜罕山城,两军相持数月,建州军围攻不下,最后由内应打开城门,建州军才攻克宜罕山城。
博克多,一作布克敦,乌拉那拉氏,首任乌拉国主布颜幼子,第二任国主布干的同母弟,因协助侄子布占泰继位有功,获得重用,在与建州的乌碣岩之战中,博克多担任主帅,被努尔哈赤次子代善斩杀于阵中。
索绰罗氏,又作索绰络氏,为满族姓氏,位列民间版本满族八大姓之一,源自地名索绰罗,今地不详,后散处辉发、吉林市、叶赫、讷殷、乌拉等地,于后金崛起之际陆续归附。清朝时期,尚书英和、大学士宝鋆等皆出自该氏。其中镶红旗一支自称清太祖努尔哈赤三祖索常阿之裔。中华民国以后,各支系主要以索姓、曹姓、石姓、程姓、穆姓、奎等为汉姓。
宜罕山之战,又称宜罕山城之战,爆发于1608年农历三月,建州卫统治者努尔哈赤令其长子褚英、侄阿敏率兵攻打乌拉重镇宜罕山城,两军相持数月,建州军围攻不下,最后由内应打开城门,建州军才攻克宜罕山城。
清太祖大妃乌拉那拉氏,名阿巴亥,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大福晋,皇太极后母。她的父亲满泰为乌拉部贝勒,故阿巴亥之母称为乌拉外姑。兄弟阿布泰有国舅之称。
布占泰,称汗后作布占泰汗,乌拉那拉氏,末代乌拉国主,第二代国主布干第三子。在其兄满泰任贝勒时他曾跟随九部联军古勒山之战与努尔哈赤作战兵败被俘,在建州生活三年,后满泰被部民刺杀,努尔哈赤护送其回乌拉即贝勒位,并同其三度和亲,七次盟誓,希望就此掌控乌拉,但布占泰仍有野心,更于此后称汗,任内还与叶赫、蒙古修好结盟,期望能够摆脱建州,自成一霸。不过,布占泰在与努尔哈赤的军事较量中屡屡败北,最终于乌拉城之战失国,投奔叶赫寻求庇护,希望能够东山再起,但未能实现,最终客死叶赫。
布干,一作布罕,乌拉那拉氏,第二任乌拉国主,前任国主布颜长子,任内沿袭其父政策,依附哈达、与邻近部卫和睦相处。
布占泰,称汗后作布占泰汗,乌拉那拉氏,末代乌拉国主,第二代国主布干第三子。在其兄满泰任贝勒时他曾跟随九部联军古勒山之战与努尔哈赤作战兵败被俘,在建州生活三年,后满泰被部民刺杀,努尔哈赤护送其回乌拉即贝勒位,并同其三度和亲,七次盟誓,希望就此掌控乌拉,但布占泰仍有野心,更于此后称汗,任内还与叶赫、蒙古修好结盟,期望能够摆脱建州,自成一霸。不过,布占泰在与努尔哈赤的军事较量中屡屡败北,最终于乌拉城之战失国,投奔叶赫寻求庇护,希望能够东山再起,但未能实现,最终客死叶赫。
布占泰,称汗后作布占泰汗,乌拉那拉氏,末代乌拉国主,第二代国主布干第三子。在其兄满泰任贝勒时他曾跟随九部联军古勒山之战与努尔哈赤作战兵败被俘,在建州生活三年,后满泰被部民刺杀,努尔哈赤护送其回乌拉即贝勒位,并同其三度和亲,七次盟誓,希望就此掌控乌拉,但布占泰仍有野心,更于此后称汗,任内还与叶赫、蒙古修好结盟,期望能够摆脱建州,自成一霸。不过,布占泰在与努尔哈赤的军事较量中屡屡败北,最终于乌拉城之战失国,投奔叶赫寻求庇护,希望能够东山再起,但未能实现,最终客死叶赫。
博克多,一作布克敦,乌拉那拉氏,首任乌拉国主布颜幼子,第二任国主布干的同母弟,因协助侄子布占泰继位有功,获得重用,在与建州的乌碣岩之战中,博克多担任主帅,被努尔哈赤次子代善斩杀于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