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帝国大学 编辑
京都大学,简称京大,是一所本部位于日本京都市左京区的国立研究型综合大学。京大前身是日本第二所旧制帝国大学—京都帝国大学,亦为京都学派的发祥地。2017年获选为首批顶尖大学“指定国立大学法人”。
2
相关
杜聪明,字思牧,台湾台北府淡水县三芝区人,台湾医师、医学教授,京都帝国大学医学博士,台湾史上首位医学博士。高雄医学院创办人,首位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院长兼台湾大学教务长和代理校长。
黄启瑞,表字青萍,日治台湾台北厅艋舺人,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法科毕业。
李升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化学家。1905年李出生于日治朝鲜全罗南道潭阳郡,1928年3月毕业于日本爱媛县爱媛大学。1939年在京都帝国大学担任助教授期间参与发明了维尼纶,当时并未受到重视。1945年韩国光复后回到韩国,担任首尔大学工科大学长。1950年他从韩国逃至朝鲜后,开始全面试验和推广这一材料,并获得“主体思想纤维”的美称,因而获金日成奖、劳动英雄、人民科学家、院士、博士和教授等称号,亦多次当选最高人民会议代议员以及出任朝鲜国家科学院咸镜分院院长一职。
戴运轨,表字伸甫,出生于浙江省奉化县,中华民国物理学家、教育家,被称为“台湾物理学之父”,国立台湾大学物理学系创办人、台湾原子物理先驱。戴夫人田蕴兰,物理学教授,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京都帝国大学物理系毕业,与吴健雄为同学。
帝国大学,简称帝大,指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投降前所设立之九所国立综合大学,其中七所在日本内地,还有两所是外地的帝国大学。1886年,日本政府颁布《帝国大学令》,并以当时的东京大学为基础改称为帝国大学,到了1897年成立京都帝国大学后,东京的帝国大学遂改称为东京帝国大学。此后,日本内地与外地陆续设立九所帝国大学,按时间先后分别位于东京、京都、东北地方、九州、北海道、京城府、台北市、大阪市及名古屋。日本战败后,1946年,驻朝鲜美国陆军司令部军政厅废除了日本在朝鲜半岛设置的大学,京城大学走入历史,1947年日本盟军占领时期,在驻日盟军总司令部的指导下,日本国内的七所帝大摘除了“帝国”二字,但学制上仍保留旧制。到了1949年进行学制改革,1962年废止旧制大学后,帝国大学正式走入历史。
帝国大学,简称帝大,指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投降前所设立之九所国立综合大学,其中七所在日本内地,还有两所是外地的帝国大学。1886年,日本政府颁布《帝国大学令》,并以当时的东京大学为基础改称为帝国大学,到了1897年成立京都帝国大学后,东京的帝国大学遂改称为东京帝国大学。此后,日本内地与外地陆续设立九所帝国大学,按时间先后分别位于东京、京都、东北地方、九州、北海道、京城府、台北市、大阪市及名古屋。日本战败后,1946年,驻朝鲜美国陆军司令部军政厅废除了日本在朝鲜半岛设置的大学,京城大学走入历史,1947年日本盟军占领时期,在驻日盟军总司令部的指导下,日本国内的七所帝大摘除了“帝国”二字,但学制上仍保留旧制。到了1949年进行学制改革,1962年废止旧制大学后,帝国大学正式走入历史。
平井毓太郎是日本医生,曾任京都帝国大学教授,旧姓木场,三重县出身。
施江南,台湾彰化县鹿港镇人,1924年台北医学专门学校毕业,转赴京都帝国大学医学部内科专攻,1930年京都帝国大学论文通过获得医学博士。
为台湾史上第三位医学博士,更为台湾日治时期34位医学博士中,以最低年龄取得医学博士者,杜聪明则为第二年轻取得医学博士学位者。
1931年返台于母校任讲师,1935年4月升任该校教授。1940年当选台湾日治时期的台北州议员、皇民奉公会的中央本部参事、台湾奉公医师团本部理事。
帝国大学,简称帝大,指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投降前所设立之九所国立综合大学,其中七所在日本内地,还有两所是外地的帝国大学。1886年,日本政府颁布《帝国大学令》,并以当时的东京大学为基础改称为帝国大学,到了1897年成立京都帝国大学后,东京的帝国大学遂改称为东京帝国大学。此后,日本内地与外地陆续设立九所帝国大学,按时间先后分别位于东京、京都、东北地方、九州、北海道、京城府、台北市、大阪市及名古屋。日本战败后,1946年,驻朝鲜美国陆军司令部军政厅废除了日本在朝鲜半岛设置的大学,京城大学走入历史,1947年日本盟军占领时期,在驻日盟军总司令部的指导下,日本国内的七所帝大摘除了“帝国”二字,但学制上仍保留旧制。到了1949年进行学制改革,1962年废止旧制大学后,帝国大学正式走入历史。
山川健次郎,日本教育家。在东京大学教授物理学。曾任东京帝国大学、京都帝国大学、九州帝国大学校长、私立明治专门学校总裁、武藏高等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