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希地平原 编辑
伊希斯平原是位于火星一个巨大撞击坑内的平原,中心位于 12.9°N 87.0°E / 12.9; 87.0。这是火星上排名在希腊平原阿尔及尔平原之后,第三大的撞击坑,直径约1500公里。因为被尘埃覆盖的关系,在太空时代以前因为望远镜中见到的伊希斯平原亮度较高,在早期的火星图上是有明显反照率特征的区域,称为“Isidis Regio”。
2
相关
阿蒙蒂斯区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太空地质学研究计划对火星表面划分的火星区域列表之一,编号为MC-14。伊希地平原位于这一区域,火星侦察轨道器在此发现了碳酸镁,表明非酸性水曾存在于此。
热辐射光谱仪,简称“TES”是火星全球探勘者号探测器上的一种仪器。热辐射光谱仪收集两种类型的数据,6至50微米的高光谱热红外数据和辐射热的可见光-近红外线测量。热辐射光谱仪有六台探测器,以2x3阵列排列,每台探测器在火星表面的视场约为3×6千米。热辐射光谱仪利用材料中化学键的自然谐波振动来测定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成分。它发现了一大片含有橄榄石的区域。在尼利槽沟层中发现了橄榄石。据认为,造成伊希地平原的古代撞击导致露出了橄榄石的断层。橄榄石存在于许多铁镁质火山岩石中。在有水的情况下,它会风化成针铁矿、绿泥石、粘土矿物、磁赤铁矿和赤铁矿等矿物。橄榄石也在赤道以北和以南60度范围内的许多其他小露头中被发现。橄榄石也在火星陨石中被发现,这些陨石通常被认为来自火星。后来的研究发现富含橄榄石的岩石覆盖面积超过113000平方公里,这比夏威夷大岛上的五座火山大11倍。
耶泽罗撞击坑,又译耶泽洛撞击坑或杰泽罗撞击坑,是火星北半球的一座撞击坑,直径47.52公里,座落于伊希地平原与大瑟提斯高原的交界带北缘,中心座标18.41°N,77.69°E。该撞击坑最晚约于36亿年前的诺亚纪晚期形成,内部富含黏土矿物,在形成初期极可能是一座长期存在的湖泊。撞击坑的名称“耶泽罗”源自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中部的湖村,这个名称在许多斯拉夫语族语言中都是指“湖泊”,即是由此而来。
利比亚山是火星的一个环状山脉,是由形成伊希地平原的巨大撞击事件形成,位在该平原的北方边缘。
耶泽罗撞击坑,又译耶泽洛撞击坑或杰泽罗撞击坑,是火星北半球的一座撞击坑,直径47.52公里,座落于伊希地平原与大瑟提斯高原的交界带北缘,中心座标18.41°N,77.69°E。该撞击坑最晚约于36亿年前的诺亚纪晚期形成,内部富含黏土矿物,在形成初期极可能是一座长期存在的湖泊。撞击坑的名称“耶泽罗”源自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中部的湖村,这个名称在许多斯拉夫语族语言中都是指“湖泊”,即是由此而来。
耶泽罗撞击坑,又译耶泽洛撞击坑或杰泽罗撞击坑,是火星北半球的一座撞击坑,直径47.52公里,座落于伊希地平原与大瑟提斯高原的交界带北缘,中心座标18.41°N,77.69°E。该撞击坑最晚约于36亿年前的诺亚纪晚期形成,内部富含黏土矿物,在形成初期极可能是一座长期存在的湖泊。撞击坑的名称“耶泽罗”源自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中部的湖村,这个名称在许多斯拉夫语族语言中都是指“湖泊”,即是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