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玛射线 编辑
伽玛射线是原子放射性衰变裂解时放出的射线之一。此种电磁波波长在0.01奈米以下,穿透力很强,又携带高能量,容易造成生物细胞内的脱氧核糖核酸断裂进而引起细胞突变,因此也可以作医疗之用。1900年由法国科学家保罗·维拉尔发现,他将含氯化钡通过阴极射线,从照片记录上看到辐射穿过0.2毫米的箔,拉塞福称这一贯穿力非常强的辐射为γ射线,是继α射线、β射线后发现的第三种原子核射线。1913年,γ射线被证实为是电磁波,波长短于0.2 ,本质上和X射线是同一射线,只是γ射线与X射线的来源不同而已。
1
相关
拉马第高能太阳光谱成像探测器是美国宇航局于2002年2月5日发射的一颗太阳探测卫星,主要目的是研究太阳耀斑中的粒子加速和能量释放过程。这颗卫星原名为高能太阳光谱成像探测器,为纪念太阳高能物理领域的先驱人物鲁文·拉马第而更名为。其观测范围覆盖了从3 keV的软X射线波段到20 MeV的伽玛射线波段,并具有极高的谱分辨本领。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等机构参与了卫星的设计和建造。
康普顿伽玛射线天文台是美国宇航局于1991年发射的一颗伽玛射线天文卫星,是大型轨道天文台计划的第二颗卫星。它以在伽玛射线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美国物理学家阿瑟·康普顿的名字命名,目的是观测天体的伽玛射线辐射。
伽玛射线暴,又称伽玛暴,是来自天空中某一方向的伽玛射线强度在短时间内突然增强,随后又迅速减弱的现象,持续时间在0.01-1,000秒,辐射主要集中在0.1-100 MeV的能段。伽玛暴发现于1967年,数十年来,人们对其本质了解得还不很清楚,但基本可以确定是发生在宇宙学尺度上的恒星级天体中的爆发过程。伽玛暴是目前天文学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曾在1997年和1999年两度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年度十大科技进展之列。
伽玛射线暴,又称伽玛暴,是来自天空中某一方向的伽玛射线强度在短时间内突然增强,随后又迅速减弱的现象,持续时间在0.01-1,000秒,辐射主要集中在0.1-100 MeV的能段。伽玛暴发现于1967年,数十年来,人们对其本质了解得还不很清楚,但基本可以确定是发生在宇宙学尺度上的恒星级天体中的爆发过程。伽玛暴是目前天文学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曾在1997年和1999年两度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年度十大科技进展之列。
PSR J1311–3430是一颗自转周期2.5毫秒的脉冲星,是第一颗经由观测伽玛射线脉动发现的毫秒脉冲星,最早由康普顿伽玛射线天文台搭载的高能伽玛射线试验望远镜侦测为一个明亮的伽玛射线来源,但在费米伽玛射线空间望远镜侦测到它的伽玛射线辐射脉动之前并不被认为是脉冲星。这颗脉冲星有一颗主要以氦组成,且质量远小于它的伴星,轨道周期93.8分钟。这个系统可以从低质量伴星向脉冲星进行质量转移,使脉冲星质量增加并缩短周期的模型解释。这样的系统就是所谓的“黑寡妇脉冲星”,名称由来于第一个被发现的这种系统PSR B1957+20,这样的系统甚至可能让伴星最终完全蒸发。在这样的系统中,PSR J1311–3430 是目前已知轨道周期最短的。对该系统的光谱观测显示系统脉冲星的质量是2.7




M






{\displaystyle M_{\odot }}

。虽然这个预测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该脉冲星的最小质量资料拟合符合2.15




M






{\displaystyle M_{\odot }}

的状况,因此质量仍高于先前的脉冲星质量纪录保持者PSR J1614–2230。
放射性同位素,是指化学元素中,原子核不稳定、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会发生放射性衰变,放射出伽玛射线和次原子粒子,从而衰变成其他同位素。
γ衰变,又称伽玛衰变是放射性元素放射性衰变的一种形式,反应时放出伽玛射线
这是一个空间望远镜列表。这里列表是按电磁波谱的主要频段分类的,即自高频至低频分为伽玛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和无线电。有些望远镜工作在上述中的多个频段,它们会在每一个频段中都被列出。对于采集粒子的空间望远镜,以及探测引力波的空间望远镜也在这个表中列出。对于探测任务仅局限于太阳系,包括太阳、地球以及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探测器则被排除在外,关于这些探测器请参见太阳系探测器列表。
伽玛射线暴,又称伽玛暴,是来自天空中某一方向的伽玛射线强度在短时间内突然增强,随后又迅速减弱的现象,持续时间在0.01-1,000秒,辐射主要集中在0.1-100 MeV的能段。伽玛暴发现于1967年,数十年来,人们对其本质了解得还不很清楚,但基本可以确定是发生在宇宙学尺度上的恒星级天体中的爆发过程。伽玛暴是目前天文学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曾在1997年和1999年两度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年度十大科技进展之列。
γ衰变,又称伽玛衰变是放射性元素放射性衰变的一种形式,反应时放出伽玛射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