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路支人 编辑
俾路支是伊朗人一支,俾路支地区的主要民族。现主要分布在巴基斯坦伊朗阿富汗境内。俾路支人多数以农业、游牧和畜牧业为生,使用俾路支语。其余的许多人生活在沙特阿拉伯王国、土库曼阿曼巴林科威特,并在一些非洲地区,即肯亚坦桑尼亚。小社群俾路支人也住在欧洲、澳大利亚珀斯
2
相关
泛伊朗主义是一种存在于中亚地区的意识形态,旨在提倡居住于伊朗高原及其它经受伊朗文化影响之地域的伊朗人之间的团结与统一。这一概念涉及到多个族群,包括波斯人、阿塞拜疆族、奥塞梯人、库尔德人与扎扎人;分布在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与阿富汗的塔吉克人;以及巴基斯坦的普什图人和俾路支人。最早提出这一理论的是一位叫做穆罕默德·阿夫沙儿·亚兹迪的学者。
俾路支语是巴基斯坦俾路支人的民族语,分布在俾路支地区,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的伊朗语支。
俾路支龙属意为“俾路支人蜥蜴”,是蜥脚下目泰坦巨龙类的一属,生存于白垩纪晚期马斯特里赫特阶的巴基斯坦。模式种是B. malkani,是在2006年由M.S. Malkani命名。俾路支龙与其他恐龙的化石,是由巴基斯坦地质勘探中心的古生物学家团队,在Vitariki附近发现。俾路支龙的模式标本包含七结尾椎,发现于Pab组的Vitariki段。另有脊椎与部分头骨被归类于俾路支龙。研究人员建立俾路支龙科以包含俾路支龙,但俾路支龙科的有效性仍有待古生物学界接纳。
布拉灰人是达罗毗荼人的一支,人口220万人,大多生活在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的卡拉特区,少部分分布在邻国阿富汗及伊朗。其使用的语言称为布拉灰语,被认为是由北达罗毗荼语所发展而成的,不过由于远离其他使用达罗毗荼语系的族群,而接近俾路支人,故有相当数量的俾路支语词汇,且使用俾路支语的数字。本身没有原创文字,和信德语、俾路支语一样使用波斯-阿拉伯字母拼写。有人认为布拉灰人与古印度河文明有关联。
巴基斯坦人口为220,892,340,旁遮普族占56%,普什图族占16%,信德族占13%,俾路支人占4%和来自印度的莫哈吉尔人。97%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1.5%信奉印度教,1.3%信奉基督教,0.2%信奉祆教。乌尔都语为国语,英语为官方语言。主要民族语言有旁遮普语、信德语、普什图语和俾路支语等。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182人。
内赫班丹 是位于伊朗南呼罗珊省Nehbandan县的一座城市。2006年的人口普查显示,有人口15988,家庭3817个。当地大多数为波斯人,讲一种名为“Nehi”的波斯语方言。还有大量的讲俾路支语的俾路支人。此外有许多阿富汗人生活在该地区,有新来的难民,也有第二代或第三代阿富汗人。
俾路支民族主义主张分布于巴基斯坦、伊朗和阿富汗的族群俾路支人是一个独特的民族。该运动宣传穆斯林并非一个民族,而对于民族的忠诚高于对宗教的忠诚的观点。这与巴基斯坦建国背后的概念相反,巴基斯坦的这一概念受到1971年东巴基斯坦发生的孟加拉国解放战争和许多穆哈吉尔人历史上在巴基斯坦面临的歧视的挑战。
伊朗沙赫尔是伊朗的城市,位于该国楢南部,由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省负责管辖,海拔高度569米,2006年人口100,642,居民主要是俾路支人
扎博勒位于伊朗东部邻近阿富汗边境处,是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省的一座城市。原名锡斯坦、尼姆鲁兹等,于20世纪20年代末由礼萨·沙·巴列维国王改名为扎博勒。2005年人口约13万,至2006年,人口为130,642人,共27,867户。。当地使用一种近似达里语的方言,称锡斯坦方言,俾路支人则使用俾路支语。当地有扎博勒大学及扎博勒医药科学大学两所大学。设有一个地方性的机场。有道路通往阿富汗的扎兰季。扎博勒地区以“120日风”出名,这种沙尘暴在夏季出现,由北向南吹。
俾路支龙属意为“俾路支人蜥蜴”,是蜥脚下目泰坦巨龙类的一属,生存于白垩纪晚期马斯特里赫特阶的巴基斯坦。模式种是B. malkani,是在2006年由M.S. Malkani命名。俾路支龙与其他恐龙的化石,是由巴基斯坦地质勘探中心的古生物学家团队,在Vitariki附近发现。俾路支龙的模式标本包含七结尾椎,发现于Pab组的Vitariki段。另有脊椎与部分头骨被归类于俾路支龙。研究人员建立俾路支龙科以包含俾路支龙,但俾路支龙科的有效性仍有待古生物学界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