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人团 编辑
六人团指二十世纪的前期六位法国作曲家,该称呼最初由法国音乐评论家昂利·科莱提出,名称来自五人乐派
1
相关
埃里克·阿尔弗雷德·莱斯利·萨蒂,笔名埃里克·萨蒂,法国作曲家。他被法国音乐团体“六人团”尊为导师,是二十世纪法国前卫音乐的先声。
阿蒂尔·奥涅格,于法国出世的瑞士作曲家。大部分时间生活于巴黎,是法国六人团的成员,其最著名作品是模仿蒸气车头声音的管弦乐交响乐章“太平洋231”。
乔治·奥里克,法国作曲家,主要以电影配乐著称。奥里克早年曾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后又师从丹第。1920年代他加入了著名的青年作曲家团体六人团。后来他的主要兴趣转向电影音乐,并为多部法国、英国及美国好莱坞影片创作配乐,著名的包括了《虎口脱险》、《青楼情孽》、《罗马假日》等。1960年代以后他又转向创作传统的室内乐,直到1983年逝世。
维吉尔·汤姆森,美国作曲家、评论家。早年曾旅居欧洲,与一些新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以及法国“六人团”成员结识,并师从娜迪亚·布朗热。后来他曾长期在《纽约先驱论坛报》从事音乐评论,并且创作了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著名的作品包括歌剧《三幕剧中的四圣徒》和《我们大家的母亲》等,还有曾获得普利策奖的电影配乐《路易斯安那故事》。作为乐评家,汤姆森为现代音乐的普及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经常发表一些惊世骇俗的言论,例如攻击西贝柳斯等。
法兰西斯·让·马塞尔·普朗克,法国钢琴家、作曲家,六人团成员之一。
法兰西斯·让·马塞尔·普朗克,法国钢琴家、作曲家,六人团成员之一。
雅克·弗朗索瓦·安东·伊贝尔,法国作曲家。早年就读于巴黎音乐学院,一战期间在海军服役,1919年获罗马大奖,到罗马进修,故未加入六人团。1937年任罗马法兰西学院院长,1956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伊贝尔的音乐创作受德布西和拉威尔影响,同时具有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其作品结构简洁生动,色彩丰富,常有阿拉伯特色,特别擅长使用管乐器。
热尔梅娜·塔耶费尔,法国作曲家,六人团中唯一的女性成员。姓氏原作“Taillefesse”,因为与不支持自己学音乐的父亲抗争,她将姓氏改为“Tailleferre”。从母亲学习钢琴后入巴黎音乐学院。在漫长的一生中,她创作了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两次婚姻中,她的丈夫都阻挠她作曲,令她的音乐灵感大打折扣。
皮埃尔·马克斯·杜布瓦,法国作曲家,出生于Graulnet。他在巴黎音乐学院就读期间受到法国六人团成员之一达律斯·米约的指导,并将六人组的新音乐主张带入二十世纪中期,虽然知名度不高却被受尊敬。曾于获1955年的罗马大奖及1964年的巴黎音乐大奖。其作品仍保留传统调性与旋律,运用有趣的和声与织度造就明亮的听觉效果。为木管乐器创作为数不少的作品,尤其是萨克斯管,其中包括许多独奏与室内乐作品。作品主要有《F大调萨克斯管四重奏》以及为萨克斯风创作的《性格小品组曲》等。他于1995年逝世于法国罗康库。
热尔梅娜·塔耶费尔,法国作曲家,六人团中唯一的女性成员。姓氏原作“Taillefesse”,因为与不支持自己学音乐的父亲抗争,她将姓氏改为“Tailleferre”。从母亲学习钢琴后入巴黎音乐学院。在漫长的一生中,她创作了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两次婚姻中,她的丈夫都阻挠她作曲,令她的音乐灵感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