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地带是西奈半岛东北部地中海沿岸占地363平方公里的区域,位于巴勒斯坦西岸、西奈半岛东北部的狭长地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本在联合国规划中将于约旦河西岸成立一个新的阿拉伯国家,但1948年阿拉伯联军对以色列发动第一次中东战争,加沙为埃及吞并,直到1967年六日战争又被以色列占领。目前则为巴勒斯坦国政府统治。
西墙的伞兵是戴维·鲁宾格于1967年6月7日相片的照片。此时恰逢六日战争,耶路撒冷旧城的西墙被以色列军队占领。照片中的三名以色列伞兵正站在耶路撒冷老城的西墙边上。从左到右分别为以色列士兵锡安·卡拉森蒂、伊扎克·伊法特和海姆·奥什里。这些士兵是第55伞兵旅第66营的预备役人员。
巴勒斯坦难民源于巴勒斯坦托管地的居民与他们的后代,在第一次中东战争期间,有400至600个巴勒斯坦村庄被洗劫一空,超过70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逃离或被驱逐出家园。1967年的六日战争,约有28万至32万名巴勒斯坦人逃离了被以色列占领的领土。多数巴勒斯坦难民居住于约旦、黎巴嫩、叙利亚、西岸、加沙地带境内或边境的六十八个巴勒斯坦难民营。
荣耀以色列犹太会堂曾是耶路撒冷老城在19世纪和20世纪最显眼的犹太会堂之一。它在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期间被阿拉伯军团摧毁,六日战争中以色列收复老城后将其作为废墟保留。它得名于鲁任哈西迪犹太教的创始人鲁任的以色列拉比。2012年耶路撒冷市政府批准重建这座犹太会堂的计划。 2014年5月29日奠基。
第四代战斗机是指二次大战结束后继第三代战斗机出现及具备这个世代特征的战斗机,这代战斗机于1970年代中后期起陆续服役,四代机与前代相比较大分别之处,包括重视机动性多于高速性能,并且大量应用电子科技提升飞行及作战性能。四代机吸收了1960年代至1970年代初,三代机参与六日战争、越战及赎罪日战争期间,在多场空战中的使用经验,配合电子科技在1970年代的发展, 涡扇引擎的实用化,复合材料的应用,还有局部采用匿踪技术的尝试,使这代战斗机具备高推重比、采用电传飞控系统、重视机动性、配备可发现及追踪低空目标的多功能雷达,并成为第四代战斗机的特征。这代机型在1980年代起活跃于多场战争,至2000年代仍是多数国家空军的主力,由于持续的升级改良,预期第四代战斗机可应用到2040年代。因为早期国际对战斗机世代仍未有共通的概念,所以美国曾很长时间称呼这类战机为“第三代战机”,不少中文媒体也延续“第三代战机”的称呼,四代的说法则是由俄国所提出。
以色列定居点,通常指以色列在通过1967年六日战争夺取土地上建立的犹太人社区,也称为犹太人定居点、犹太殖民区、以色列屯垦区。
加萨犹太会堂是公元508年建于美乌玛的一座犹太会堂,今已不存。1965年埃及人发现了此犹太会堂的遗址,称其为一座基督教堂,后来又在遗址中发现一件描绘被许多动物环绕的大卫王弹奏里拉琴之马赛克作品,其上有写有大卫王的希伯来文名,画作长约3米、宽约2米,埃及考古学家将其描述为奥菲斯马赛克,并指画中主角为拜占庭艺术中常见的古希腊神话人物奥菲斯。此作品中的大卫王面部图案后来被挖除,1967年以色列在六日战争占领加沙地带后将其移至以色列博物馆进行修复工作。加萨犹太会堂内的许多马赛克作品现藏于耶路撒冷的好撒玛利亚人博物馆。
第四代战斗机是指二次大战结束后继第三代战斗机出现及具备这个世代特征的战斗机,这代战斗机于1970年代中后期起陆续服役,四代机与前代相比较大分别之处,包括重视机动性多于高速性能,并且大量应用电子科技提升飞行及作战性能。四代机吸收了1960年代至1970年代初,三代机参与六日战争、越战及赎罪日战争期间,在多场空战中的使用经验,配合电子科技在1970年代的发展, 涡扇引擎的实用化,复合材料的应用,还有局部采用匿踪技术的尝试,使这代战斗机具备高推重比、采用电传飞控系统、重视机动性、配备可发现及追踪低空目标的多功能雷达,并成为第四代战斗机的特征。这代机型在1980年代起活跃于多场战争,至2000年代仍是多数国家空军的主力,由于持续的升级改良,预期第四代战斗机可应用到2040年代。因为早期国际对战斗机世代仍未有共通的概念,所以美国曾很长时间称呼这类战机为“第三代战机”,不少中文媒体也延续“第三代战机”的称呼,四代的说法则是由俄国所提出。
黑门山,又名西云山、赫尔蒙山、黑蒙山,是一座位于东黎巴嫩山脉南部的山,最高峰海拔为2,814米。顶峰位于叙利亚和黎巴嫩。在1967年六日战争中以色列获胜后,黑门山的南坡和西坡归属以色列控制。1980年,山脉的这一部分和戈兰高地被以色列单方面合并。
东耶路撒冷是中东地区一个归属有争议的地区,通常是指1967年六日战争以后被以色列占领的耶路撒冷的东部市区,其中包括了耶路撒冷旧城和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一些最神圣的圣地,如西墙、圣殿山和圣墓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