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布壬尼亚区 编辑
刻布壬尼亚区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太空地质学研究计划火星表面划分的火星区域列表之一,编号为MC-7。刻布壬尼亚区位于火星东半球的东北部,覆盖了火星东经120°至180°、北纬30°至65°的区域。该区域使用1:5,000,000比例尺的朗伯等角圆锥投影。
3
相关
乌托邦平原是火星乌托邦区一处广袤的平原,是火星及太阳系中公认最大的撞击盆地,直径估计达3300公里。它坐落在火星卡西乌斯区、阿蒙蒂斯区和刻布壬尼亚区之间,位于阿耳古瑞平原的对跖点上,其中心坐标为46.7°N 117.5°E / 46.7; 117.5。1976年9月3日美国海盗2号着陆器和2021年5月14日中国天问一号任务中祝融号火星车分别着陆在该火星区域并进行了探测。
亚当斯陨击坑是火星刻布壬尼亚区的一座撞击坑,它坐落在佛勒格拉山南端东侧,其中心坐标位于北纬31.1度、东经163度处,直径约94.9公里,该陨坑取名自美国天文学沃尔特·亚当斯,1973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行星系统命名工作组批准接受.
费纳陨击坑是火星刻布壬尼亚区的一座撞击坑,中心坐标位于北纬34.67度、西经215.77度处,直径6.2公里,其名称取自爱尔兰利特里姆郡费纳镇,1991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伽拉修斯山是位于火星刻布壬尼亚区北纬34.76度、西经217.69度附近的一群山丘,直径范围22公里,其名称取自“古典的反照率特征名”。
廷德尔陨击坑是火星刻布壬尼亚区的一座撞击坑,其中心坐标位于北纬40度、西经190.1度处,直径87公里。该特征取名自爱尔兰物理学家约翰·廷德尔,1973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行星系统命名工作组批准接受。
库夫拉陨击坑是火星刻布壬尼亚区的一座撞击坑,其中心坐标位于北纬40.7度、西经239.77度处,直径37.5公里,该特征取名自利比亚城镇库夫拉,1979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行星系统命名工作组批准接受。
加拉西亚堑沟群是位于火星刻布壬尼亚区北纬36.67度、西经218.27度处的一组槽沟,长约532公里,其名称取自火星一处古典反照率特征。
埃律西昂火山区横跨埃律西昂区和刻布壬尼亚区,是火星上仅次于塔尔西斯的第二大火山区。该地区大致以位于24.7°N 150°E / 24.7; 150的埃律西昂山为中心,从北到南分别坐落了赫卡特斯山、埃律西昂山和亚拔山;而埃律西昂平原则是埃律西昂火山区南部一片以3.0°N 154.7°E / 3.0; 154.7为中心的宽阔平原;另一座大型火山阿波里那山则坐落于埃律西昂平原的南边,不属于该火山区。除大型火山外,埃律西昂火山区还有数个区域分布有修长的槽沟,在火星上被称为“堑沟”或“堑沟群”,它们包括科柏洛斯堑沟群、埃律西昂堑沟群 、加拉西斯堑沟群、赫淮斯托斯堑沟群、希布莱乌斯堑沟群、斯堤克斯堑沟群和仄费罗斯堑沟群。
布文达谷是火星刻布壬尼亚区的一条河谷,中心坐标位于北纬33.4度、西经208.1度,全长119.6公里,它以爱尔兰的一条古河流,现在爱尔兰的博因河所命名。
斯托克斯陨击坑是火星刻布壬尼亚区的一座撞击坑,其中心坐标位于北纬55.9度、西经188.8度处,直径62.74公里。该特征取名自爱尔兰英国数学家暨物理学家乔治·斯托克斯,1973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行星系统命名工作组批准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