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上颌骨 编辑
前上颌骨为许多动物颅骨上颌最前端的一对硬骨,多半有牙齿附着。人类的前上颌骨与上颌骨愈合,又称为门齿骨。
6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马任加鳄科是鳄形超目诺托鳄类的一科,目前包含两属:马任加鳄、Kaprosuchus,都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南方各大陆。马任加鳄科的鉴定特征有:鼻骨愈合、颌部关节的位置低于前上颌骨的牙齿齿列、下颌联合处纵深、鳞状骨与顶骨接合处形成角状的后背突。
楔齿龙类是合弓纲的一个演化支,包括楔齿龙科及其所有后代,首次出现于宾夕法尼亚纪晚期。共有衍征包括:上颌骨的内部变厚、大型的犬齿型牙齿、前上颌骨的牙齿位在齿槽,而所有其他合弓动物演化支的牙齿都位在浅齿槽。
后弯齿龙属是一属肉食性恐龙,由约瑟夫·莱迪于1868年所命名。它的模式标本出土于美国的白垩纪地层,但只有一些个别的前上颌骨牙齿,所以它目前的状态是一个疑名。这些牙齿肯定是属于暴龙科的幼年个体,却没有可以进一步分类的特征。
古鳄科或称加斯马吐龙科,是一群早期基础主龙形类的集合群,可能是并系群。古鳄科生存于二叠纪最晚期的俄罗斯,与早三叠纪的南部非洲、俄罗斯、中国、澳洲、南极洲。它们是体型细长、中等体型、长口鼻部、外表类似鳄鱼的动物,它们缺乏真正鳄鱼的坚硬鳞甲,它们骨骸的特征更为原始。它们最独特的特征是明显往下凸出的前上颌骨,它们的前上颌骨突出于下颌之上。四肢很短,且呈往两侧伸展姿势,类似现代的蜥蜴,但不类似较晚的主龙类。
泥隐龙属是鸟脚亚目鸭嘴龙超科恐龙的一属,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北美洲。正模标本是两个部分前上颌骨,发现于美国蒙大拿州的双麦迪逊组。在2010年,Albert Prieto-Márquez将这些化石进行叙述、命名。模式种
是艾瑞克森泥隐龙。属名意为“隐藏在泥泞中”。根据命名研究里的亲缘分支分类法分析,泥隐龙属于鸭嘴龙超科,但不属于更衍化的鸭嘴龙科,可能是巴克龙的姊妹分类单元。
泥隐龙属是鸟脚亚目鸭嘴龙超科恐龙的一属,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北美洲。正模标本是两个部分前上颌骨,发现于美国蒙大拿州的双麦迪逊组。在2010年,Albert Prieto-Márquez将这些化石进行叙述、命名。模式种
是艾瑞克森泥隐龙。属名意为“隐藏在泥泞中”。根据命名研究里的亲缘分支分类法分析,泥隐龙属于鸭嘴龙超科,但不属于更衍化的鸭嘴龙科,可能是巴克龙的姊妹分类单元。
后弯齿龙属是一属肉食性恐龙,由约瑟夫·莱迪于1868年所命名。它的模式标本出土于美国的白垩纪地层,但只有一些个别的前上颌骨牙齿,所以它目前的状态是一个疑名。这些牙齿肯定是属于暴龙科的幼年个体,却没有可以进一步分类的特征。
三棱龙目是一群双孔类爬行动物,生存在三叠纪,外表类似蜥蜴,跟主龙类有接近亲缘关系。最著名的属是三棱龙,植食性,身长可达2.5米,头骨短而重,大多数种类具有独特的牙齿形态:小而宽扁,齿冠左,中,右有三个差不多等距的突起,表面锐利,可切断坚硬的植物。前上颌骨与下颌前部缺乏牙齿,它们生前可能有角质覆盖的喙状嘴。
蜥状龙属是暴龙超科原角鼻龙科恐龙一属。化石发现于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地质年代相当于侏罗纪中期的巴通阶。正模标本是一个部分身体骨骼,包含:前上颌骨、上颌骨、上隅骨、以及手掌与脚掌骨头。
阿拉利坡鳄是种史前鳄鱼,化石发现于南美洲与非洲,年代为白垩纪中到晚期,约1亿2500万到6500万年前。古生物学家根据其颅骨、牙齿型态,将阿拉利坡鳄归类于中真鳄类的诺托鳄类。根据估计,阿拉利坡鳄的身长约1到1.8米,体重约40公斤。阿拉利坡鳄的两颊突出,前上颌骨各有一颗较大的牙齿。阿拉利坡鳄目前已有五个有效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