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沙起义 编辑
华沙起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兰家乡军反抗纳粹德国德意志国防军轴心国的战役,政治上的目的则解放华沙,使抵抗组织波兰地下国彰显自身拥有波兰主权、而不是苏联扶持接管波兰的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这场战役是在1944年8月1日开始的,是苏联卢布林–布列斯特攻势中全国性的计划暴风雪行动的一部分。波兰家乡军的的这次起义被安排在与苏联苏联红军配合到达华沙的东部郊区和迫使德军撤离。由于起义军不愿意与苏军配合,且起义之前没有事先通知苏军,导致苏军仓促应对,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在连续作战一个半月后强行发动作战试图接应,但在德军重兵阻止下损失惨重最终不得不后撤。而50,000波兰家乡军采用了游击战对抗25,000德军,整个起义持续了63日,直到1944年10月2日,波兰军队方才向德军投降。在波兰方面有大约18,000名军人和超过250,000名平民死亡,另有大约25,000人受伤。德军方面有大约17,000人死亡和9,000人受伤。这场单一的军事行动是欧洲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抵抗运动中最大的一起。
1
相关
浴血华沙》,又译《华沙44》是一部2014年上映的波兰战争片,由扬·科马萨执导,以1944年二战期间华沙起义为背景。电影于华沙起义70周年之际在国家体育场首映。
夏伯龙是一位波兰裔汉学家、翻译家。中国抗日战争之前,他在清华大学担任教授。当时他正进行中国古典和当代文学的翻译工作。他将要完成《庄子》的翻译时,手稿在华沙起义中被焚毁,最终于1953年发表翻译工作。1955年,他参与了关于汉字简化方案的讨论,1957年在北京逝世。
斯塔西茨宫是位于波兰首都华沙的一座建筑,现在是波兰科学院的所在地。斯塔西茨宫始建于1620年。在俄罗斯统治华沙期间,斯塔西茨宫曾改建为拜占庭风格的建筑。1918年波兰恢复独立之后,斯塔西茨宫在1924年至1926年期间进行改建,恢复了之前的新古典主义外观。在德国于1939年攻击华沙和1944年华沙起义期间,斯塔西茨宫被毁。1946年至1950年期间重建。
普热本多夫斯基宫是位于波兰首都华沙的一座宫殿建筑,修建于18世纪前期。这是一座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宫殿建筑。华沙起义期间,该建筑被毁。1949年,该建筑得到重建。波兰人民共和国时代,这里曾是列宁博物馆。
布吕尔宫是波兰华沙市中心毕苏斯基广场的一座建筑。该建筑是二战前华沙最出色的洛可可式建筑之一。这座宫殿修建于1639年至1642年。华沙起义期间,该建筑被德军摧毁。
安娜·希维尔什琴斯卡,波兰诗人,出生于华沙,曾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华沙起义时担任护士。
威廉·阿达尔贝特·霍森菲尔德,生于普鲁士王国罗恩多夫的欣费尔德,德国国防军上尉军官,纳粹党员。二战期间,霍森菲尔德私下帮助了至少60名的波兰犹太人,其中最知名的是在华沙起义期间拯救了濒临死亡的波兰犹太裔钢琴家及作曲家瓦迪斯瓦夫·斯皮尔曼。
天主的若望教堂是波兰首都华沙的一座罗马天主教的教堂,属于“天主的圣若望兄弟医院修会”。在1976年至2013年,该教堂是已取消的“天主的若望教区”的座堂。华沙起义时,天主的若望教堂和其附属医院是重要的抵抗据点,但也因此遭到严重破坏。战后教堂得到重建。
剧院广场是波兰首都华沙斯罗德米斯切区的主要广场之一,范围自华沙大剧院至塞纳托斯卡街。广场的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初。在这里发生过多次爱国示威活动。华沙起义时,这里发生激烈战斗,大部分建筑被毁。战后部分建筑得到重建。
K型火焰喷射器是一种背负式火焰喷射器,产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处在被纳粹德国和苏联对波兰的占领占领下的波兰,供进行秘密活动的波兰家乡军使用。1944年的华沙起义有部队在作战时使用了这一型号的火焰喷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