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区 (火星) 编辑
南海区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太空地质学研究计划火星表面划分的火星区域列表之一,编号为MC-30。
2
相关
普莱费尔陨击坑是火星南海区的一座撞击坑,其中心坐标位于南纬78.1度、西经126.2度,直径64.2公里,它的名称取自苏格兰地理学暨数学约翰·普莱费尔,1973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行星系统命名工作组批准接受。
麦克默多撞击坑是一个位于火星南海区的撞击坑,中心座标84.4°S,359.1°W。该撞击坑直径30.3公里,以位于南极洲的美国科学中心麦克默多站命名。
雷诺陨击坑是火星南海区的一座撞击坑,位于塞壬高地最南端,其中心坐标为南纬75.1、西经157.9度,直径91公里,它的名称取自英国物理学奥斯鲍恩·雷诺,1973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行星系统命名工作组批准接受。
皮蒂乌萨火山口是火星希腊撞击盆地西南南海区内的一座火山,中心坐标位于南纬66.8度、西经323.1度,该地区通常被称为环希腊火山区。这座低矮的火山有一个直径约230公里的破火山口,最高点位于火星基准面以上2000多米处,其名称取自一处古典反照率特征名。
斯托尼陨击坑是火星南海区的一座撞击坑,其中心坐标位于南纬69.8度、西经138.6度,直径161.37公里,它的名称取自盎格鲁爱尔兰人物理学暨数学乔治·约翰斯顿·斯托尼,1973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行星系统命名工作组批准接受。
斯坦诺陨击坑是火星南海区的一座撞击坑,其中心坐标位于南纬68度、西经115.6度,直径106.9公里,它的名称取自丹麦解剖学暨地质学尼古拉斯·斯坦诺,1973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行星系统命名工作组批准接受。
巴勒斯陨击坑是火星南海区的一座撞击坑,中心坐标位于南纬72.5度、西经243.1度,直径104公里,其名称取自美国科学幻想小说家埃德加·赖斯·巴勒斯,1973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采用。埃德加·赖斯·巴勒斯曾创作了以火星为背景的《巴森系列》奇幻小说。
安古斯都迷宫是火星南海区位于南纬81.68度和西经63.25度附近一处河谷或山脊交错的区域。由于表面类似于一座废墟,美国宇航局科学家们将它戏称为“印加城”。与该地区的其他构造一样,“安古斯都”一词源于1930年欧仁·安东尼亚第对该地区反照率特征的命名。2006年,该名称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采用。
史密斯陨击坑是火星南海区的一座撞击坑,其中心坐标位于南纬66.1度、西经102.9度,直径74.33公里,它的名称取自英国地质学威廉·史密斯,1973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行星系统命名工作组批准接受。
劳陨击坑是火星南海区的一座撞击坑,其中心坐标位于南纬74.4度、西经107.8度,直径104.9公里,它的名称取自丹麦天文学汉斯·劳,1973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行星系统命名工作组批准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