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领波罗的海国家 编辑
占领波罗的海国家指的是1940年6月14日,苏联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军事占领波罗的海三国这一事件,随后三国即被吞并并成为了苏联加盟共和国。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展开巴巴罗萨行动攻击苏联,在数周内占领波罗的海国家。1941年7月,第三帝国成立东方总督辖区管理波罗的海地区。1944年波罗的海攻势行动后,苏军重新占领波罗的海地区,并将剩余德军围困于库尔兰口袋中,直至其1945年5月正式投降。苏联对波罗的海国家的占领则一直维持至1991年8月波罗的海国家重获独立为止。苏联国务委员会在1991年9月6日正式承认三国独立,并支持三国加入联合国和欧盟。俄罗斯在1998年8月将其位于波罗的海国家的最后一个军事基地移交拉脱维亚,并在1999年10月撤出所有驻扎在波罗的海国家的俄军。
2
相关
日本-立陶宛关系是日本与立陶宛之间的双边关系。日本在维尔纽斯设有大使馆,立陶宛亦在东京都设有大使馆。苏联占领波罗的海国家时,日本是少数承认此举的国家。
日本-立陶宛关系是日本与立陶宛之间的双边关系。日本在维尔纽斯设有大使馆,立陶宛亦在东京都设有大使馆。苏联占领波罗的海国家时,日本是少数承认此举的国家。
日本-立陶宛关系是日本与立陶宛之间的双边关系。日本在维尔纽斯设有大使馆,立陶宛亦在东京都设有大使馆。苏联占领波罗的海国家时,日本是少数承认此举的国家。
日本-立陶宛关系是日本与立陶宛之间的双边关系。日本在维尔纽斯设有大使馆,立陶宛亦在东京都设有大使馆。苏联占领波罗的海国家时,日本是少数承认此举的国家。
1940年7月23日,美国署理国务卿萨姆纳·威尔士发表《威尔士宣言》,谴责苏联侵略独立的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一个月前,苏联领袖约瑟夫·史太林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下令军事侵略,最终占领波罗的海国家。宣言明确指出,美国不会接受苏联进占这三国民主国家,并拒绝承认苏联对三国领土控制的合法性。《威尔士宣言》把不承认主义和国际法中的“不法行为不产生权利”原则应用到了波罗的海局势,亦与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对于别国扩张领土的态度一致,表达了罗斯福当局的观点。虽然波罗的海三国并非美国的战略重地,但美国国务院在当地设有几个公使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