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华区,是台湾台北市的一个区,位于该市西南侧。东以中华路与中正区,北以忠孝西路与大同区为邻,西环绕有淡水河与新北市板桥区、三重区为界,南至新店溪与新北市中和区交界并与永和区遥望。行政区域呈胃囊状。设立于1990年,由原龙山区、双园区大部分区域及城中区、古亭区小部分区域合并而成。
万华区,是台湾台北市的一个区,位于该市西南侧。东以中华路与中正区,北以忠孝西路与大同区为邻,西环绕有淡水河与新北市板桥区、三重区为界,南至新店溪与新北市中和区交界并与永和区遥望。行政区域呈胃囊状。设立于1990年,由原龙山区、双园区大部分区域及城中区、古亭区小部分区域合并而成。
台北市万华区华江国民小学,简称华江国小,位于台北市万华区环河南路2段250巷42弄2号,毗邻台北市野雁保护区,是地处万华区西侧边陲老旧社区巷弄里的迷你型国民小学。创校早期的首届学生来自大理国小一至四年级共712位,当时编成16班、隶属双园区。该校于1987年8月另设置附设幼儿园,该幼儿园现共设有6个班,计152名学生。校舍楼梯分别以四端三纲五常命名以及厕所命名以梅、竹、菊为该校特色。
光复桥,台湾桥梁,日治时代原名昭和桥,1945年政权转移后改名“光复桥”是板桥区最早与台北市相通的桥梁,横跨在板桥埔墘与万华区双园区之间的新店溪上,连接台北市万华区西园路二段和新北市板桥区中山路二段的桥梁,为市道114号路段之一。双向各二线道,机车与汽车共道,无机车道设计,双向皆有一人行道,可供行人与脚踏车通行。
西园町为台湾台湾日治时期台北市的一个行政区。根据1922年3月的台湾总督府报,该年4月1日起,在台北州台北市施行新町名,原加蚋子地区被拆分为东园町、西园町及马场町 。西园町之名则来自该町于1920年代之前,加蚋子有茉莉花园艺产业,此地位于茉莉花农园西侧。范围包含今台北市万华区和平里南端西藏路以南,保德里东园街接万大路一线以西至新店溪间的区域,有华中、荣德、忠德、和德、铭德、保德、锦德、孝德八个里。台湾战后时期,划入双园区。
新富町为台湾台湾日治时期台北市之行政区,共分一~五丁目,约略在龙山寺的东方,为台北老街道之一,辖域内有万华车站。台湾战后时期分属龙山区、双园区,其范围包含今台北市万华区的广州街,康定路,和平西路等区域。
绿町为台湾台湾日治时期台北市之行政区,共分一~五丁目,该町位于艋舺龙山寺附近的下崁地区,日治时期为莲花池填平之绿地得名。台湾战后时期划入双园区,今台北市万华区大理街,环河南路二段一带。
万华区,是台湾台北市的一个区,位于该市西南侧。东以中华路与中正区,北以忠孝西路与大同区为邻,西环绕有淡水河与新北市板桥区、三重区为界,南至新店溪与新北市中和区交界并与永和区遥望。行政区域呈胃囊状。设立于1990年,由原龙山区、双园区大部分区域及城中区、古亭区小部分区域合并而成。
台北市万华区华江国民小学,简称华江国小,位于台北市万华区环河南路2段250巷42弄2号,毗邻台北市野雁保护区,是地处万华区西侧边陲老旧社区巷弄里的迷你型国民小学。创校早期的首届学生来自大理国小一至四年级共712位,当时编成16班、隶属双园区。该校于1987年8月另设置附设幼儿园,该幼儿园现共设有6个班,计152名学生。校舍楼梯分别以四端三纲五常命名以及厕所命名以梅、竹、菊为该校特色。
柳町为台湾台湾日治时期台北市之行政区。柳町因为濒临淡水河,河边多种植柳树而得名。属于下崁地区,台湾战后时期划入双园区,今台北市万华区淡水河边的环河南路二段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