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总督府 编辑
台湾总督府是台湾台湾日治时期的最高政府,设于1895年,首长为台湾总督
1
相关
台湾守备混成旅团,是成立于1896年4月6日的大日本帝国陆军混成旅团,由第一、第二、第三守备混成旅团组成,全军隶属台湾总督府。该旅团主要负责乙未战争后的台湾守备及“镇压匪徒”工作,兵力约为20,000人。台湾守备混成旅团虽名为“台湾”,但实际成员均来自日本东京、大阪市等各地日籍军人。而这类型“静态守备”的特殊军队编制,不但为首创,也兼具实验性质。1907年8月,该旅团于废止所属六步兵联队之后,重新缩编成台湾守备队。1919年,因台湾总督转为文官,台湾守备队则再整编为台湾军,另派台湾军司令官。
国立台湾博物馆南门园区是国立台湾博物馆的其中一个馆区,2013年11月30日开馆,位于台湾台北市。其前身为台湾日治时期的台湾总督府专卖局台北南门工场,为二战前台湾唯一及东亚规模最大的樟脑及鸦片加工厂,当时包含了现在爱国西路、罗斯福路、南海路、南昌路之间之区域。南门工厂后因樟脑结束专卖而停工,厂内设施自1960年代陆续改建。现存的红楼、小白宫、水槽和部分围墙在1998年被指定为国定古迹,并在之后规划作为博物馆,展示台湾樟脑等产业发展历史。
台湾绅章为台湾日治时期,由台湾总督府颁发给台湾人仕绅、商人的一种荣誉象征,目的在于使这群菁英人士向日本政府靠拢。
森山松之助,日本大阪市出身的建筑师,活跃于台湾日治时期的台湾,师承辰野金吾。台湾总督府营缮课技师,任内设计监造许多官厅建筑,其中包括总统府、专卖局、原台南州厅、台中州厅、监察院厅舍等。
台湾列绅传》为台湾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府委托鹰取田一郎编纂的一本人物列传,以文言文简要记述当时台湾社会知名且持有台湾绅章的诸多仕绅菁英,共计1020位。本书于1915年开始编纂,隔年出版,为台湾日治时期的刊物,目的在于彰显台湾仕绅对大日本帝国与天皇陛下的贡献,并且从而拢络心人。本书除了当时的政治用途之外,亦有其不可抹灭的史学价值。
野村一郎,日本建筑师,山口县人。在大阪、台湾与朝鲜日治时期都有活动,设计了台湾总督官邸和朝鲜总督府。而在从1900年到台湾总督府担任土木课技师期间,也参与了台北市的都市计划。
贞爱亲王殿下御上陆纪念之碑位于台湾嘉义县布袋镇,是台湾日治时期为纪念伏见宫贞爱亲王在乙未战争中率领日军混成第四旅团从布袋嘴登陆、与当地民军发生激战而立的纪念碑,台湾总督府曾依照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将之指定为史迹。二次大战后,此碑遭推倒,被当作房屋地基,2002年1月5日时被挖出,之后在2008年1月9日经嘉义县政府依《文化资产保存法》公告为历史建筑,属国有财产。
中华民国总统府厅舍位于台湾台北市的博爱特区,为中华民国总统、中华民国副总统及中华民国总统府的办公场所,中华民国政府亦于每年元旦及国庆日在这里举行升旗典礼。1919年建成,建筑风格属辰野金吾风格,为中华民国国定古迹。起初于台湾日治时期做为“台湾总督府”,台湾战后时期1948年至2006年间名为“介寿馆”,2006年正式更名为“总统府”,自完工以来即为台湾重要的政治中枢。虽为国定古迹,但因其为重要官署建筑,周边维安戒备森严,只有在特定时间才会开放给民众入内参观。
台湾在台湾清治时期便有随其他省份实施保甲制度,在台湾日治时期后,台湾总督府参考、修改并沿用了保甲制度,在二战将结束时废除。战后国民政府大致将原本的保甲改制为现今的村里。
萨拉矛事件,又称青山事件,还有其它译名有斯拉茅事件、斯拉茂事件、沙拉茅事件、沙拉毛事件、沙那茂事件,是台湾梨山一起“以蕃制蕃”政策实施所造成屠杀事件。这起事件发生于1920年,台湾总督府为了压制台中州泰雅族萨拉矛社的抗日活动,命赛德克族头目莫那鲁道,藉“以蕃制蕃”方式镇压原住民。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前主任委员、赛德克民族议会召集人瓦历斯·贝林也坦承萨拉矛事件为真。《赛德克·巴莱》电影历史顾问邱若龙证实,“早年莫那·鲁道的确有带人去攻打其他部落。”《赛德克·巴莱》导演魏德圣则表示“英雄本来就有人格瑕疵”,并要现代人不该用现代社会的角度来对当时原住民的行为下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