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日日新报 编辑
《台湾日日新报》是一份台湾台湾日治时期报纸,由《台湾新报》和《台湾日报》两份报纸整并而成。
7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欢看楼怪谈,是台湾台湾日治时期以艋舺的妓楼“欢看楼”为舞台的怪谈,数日间在‘台湾日日新报’连载,“心中雪解车”的后日谈。
蔡旨禅,本名罔甘,道号明慧,台湾澎湖人。为活跃于台湾日治时期的女性文言文诗人、澎湖有史以来首位女性汉文先生,为一名虔诚的佛教与先天道信徒。她于大正十二年至昭和十年年间,积极从事击钵征诗、斋堂教师以及作品发表等。其事迹屡屡刊登在《台南新报》、《台湾日日新报》、《诗报》、《藻香文艺》以及《南瀛佛教》等报章杂志,更名列于《澎湖县志》、《新竹市志》与《文化志》等地方志当中。
莫那·鲁道,台湾原住民族人物。在《台湾日日新报》的汉文版有称“毛那老”,战后或称莫那道,是台湾台湾原住民赛德克族马赫坡社的头目,台湾日治时期重要的台湾抗日运动──雾社事件的领导者。身材高大魁梧,据说身高将近190公分。在起义失败后饮弹自尽。
石川钦一郎,别号一庐,日本静冈县人,画家。曾多次至台湾任教,担任台北市立大学校本部以及台北师范学校图画科教师,是台湾近代西洋美术的启蒙者,同时也是台湾学校美术教育的开创者,让台湾学生得以接触西方美术教育,早期在台曾发起艺术文化月例会、番茶会,后期来台积极在学校及校外推广水彩画,在《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时报》、《台湾教育》发表大量的画作与文章,出版《最新水彩画法》、《课外习画帖》、《山紫水明》等,并且指导七星画会、台湾水彩画会、基隆亚细亚画会与各种学校美术讲习会以及业余美术爱好团体,并大力提携后进,在1920年代台湾画坛深具吸引力,学生有李石樵、黄奕滨、李梅树、倪蒋怀、蓝荫鼎、李泽藩、陈澄波、陈英声等人。
台湾新闻是一份发行于台湾日治时期的报纸。其前身为1901年5月创刊的《台中每日新闻》,经过几次改组后,1903年改名为《中部台湾日报》,1907年正式定名为《台湾新闻》。1944年,台湾总督府为加强言论管制,《台湾新闻》便与台湾岛内其他五报合并成《台湾新报》。该报每日发行量约八千份,为日治时期台湾中部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报社,与台北的《台湾日日新报》、台南的《台南新报》并称为日治时期台湾三大报。
李书,字逸涛,另号亦陶、逸涛山人,台北市人,初居淡水竹围庄,后搬至大稻埕。曾任《台湾日日新报》记者,与报社汉文部主任阪部春灯、社长守屋善兵卫、汉文部主笔日下峰莲相交,亦结识汉诗人籾山衣洲等人,参与以日本文人为主体的玉山吟社活动。其著作涵括诗、文及小说,尤以小说创作闻名于世,著有《蛮花记》、《黑心符》、《白玉簪》等。与连横往来密切。
《台澎日报》,1899年由日本人富地近思于台南州创立,1903年增资后更名《台南新报》,为台湾日治时期台湾日治时期行政区划内与北台湾的《台湾日日新报》、中台湾的《台湾新闻》齐名的三大报之一。《台南新报》与另两大报的差异为,台南新报不仅止于报导官方的法令规章与时事新闻,还融入民间戏曲活动和娱乐生活等庶民新闻,内容包罗万象。 《台南新报》详实记述了台湾当时的时事、产业经济动态、社会现象等,除此之外亦刊载台湾在日治期间的宗教、民俗、音乐、戏曲、游艺等相关之庶民生活的脉动。 1925年《台南新报》成立《台南新报晚报》并陆续在东京、大阪市、台北州、台中州、嘉义厅、高雄州、屏东郡、新竹州设立支局,《台南新报》发展前景可期。
李书,字逸涛,另号亦陶、逸涛山人,台北市人,初居淡水竹围庄,后搬至大稻埕。曾任《台湾日日新报》记者,与报社汉文部主任阪部春灯、社长守屋善兵卫、汉文部主笔日下峰莲相交,亦结识汉诗人籾山衣洲等人,参与以日本文人为主体的玉山吟社活动。其著作涵括诗、文及小说,尤以小说创作闻名于世,著有《蛮花记》、《黑心符》、《白玉簪》等。与连横往来密切。
林修二,汉名林永修,另一笔名南山修。出生于台湾日治时期的台南厅蔴豆支厅。东京庆应义塾大学英文科毕业。风车诗社同人。大学时期受到西胁顺三郎的影响,属于超现实主义派。其作品散见于《台湾新闻》、《台湾日日新报》、《台南新报》以及应庆大学校刊《三田新闻》中。1940年,大学毕业,因罹患结核病而从日本返回台湾静养,随后便与熊本县士族女子原妙子结婚,育有二子。1944年,于故乡英年早逝。
金魁星》为台湾日治时期的一部古典章回小说、拟话本,白玉簪著,为具指标性的通俗文学名作。曾先后两次刊载于《台湾日日新报》及《三六九小报》等。2008年出版的《日治时期台湾小说彚编》丛书再次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