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街庄制 编辑
台湾街庄制为台湾日治时期行政区划中“街庄”设立的制度,实行于1920年10月至1945年10月间。街庄属于台湾地方行政制度“州—郡、台湾市制—街、庄”中,最基层的行政自治体,各街庄组成“郡”,而街庄又受郡的指挥监督,各街庄则设有街长、庄长,办理委任事务。
1
相关
新店街 为台湾日治时期1943年至1945年间存在之行政区,辖属台北州文山郡,亦为文山郡役所所在,其原为1920年10月成立的新店台湾街庄制,自1943年10月升格为新店街。现今为新北市新店区。
苏澳街为台湾日治时期1943年至1945年间存在之行政区,辖属台北州苏澳郡。其原为1920年10月成立的苏澳庄,自1943年10月升格为苏澳街。现今为宜兰县苏澳镇。另外,苏澳街为台湾日治时期行政区划中唯一“一郡一台湾街庄制”者。
苏澳街为台湾日治时期1943年至1945年间存在之行政区,辖属台北州苏澳郡。其原为1920年10月成立的苏澳庄,自1943年10月升格为苏澳街。现今为宜兰县苏澳镇。另外,苏澳街为台湾日治时期行政区划中唯一“一郡一台湾街庄制”者。
台湾日治时期公共住宅为台湾日治时期在台湾各地由官方或社福团体经营管理的公共住宅,其类型大致可分为由台湾日治时期行政区划、台湾市制、台湾街庄制台湾街庄制经营管理的“公营住宅”、提供穷人居住之“细民住宅”及大多由地方公共团体兴建的“共营住宅”等类型。随着城市发展,为了增加当地的住宅供给,并同时达到卫生改善的目的,台湾的各地方政府陆续兴建了租金较一般低廉的公共住宅,最早的公共住宅是于1907年为改善卫生和居住问题,由台湾妇人慈善会兴建于打狗的平和长屋,最早由官方经营的则是1912年由台北厅经营的州营住宅,之后各地方政府在基于经济保护和社会福利事业,逐渐兴建各种公共住宅。至终战前,全台由地方政府营运之出租公共住宅已逾两千户,其大多设置在人口较密集的市街,台北市约有八百户、高雄市约有四百户、新竹市约三百户、基隆市约有两百户。以下列出台湾各地日治时期的公共住宅。
第二回市会及街庄协议会员选举是台湾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府在昭和14年11月22日举行的选举,也是日治时代的第二回总选举,共选出一台湾市制市会议员及台湾街庄制协议会会员。
板桥街,1920年-1929年间为板桥,1929年升格为台湾街庄制。为1929年-1945年间存在之行政区,辖属台北州海山郡。今新北市板桥区。
板桥街,1920年-1929年间为板桥,1929年升格为台湾街庄制。为1929年-1945年间存在之行政区,辖属台北州海山郡。今新北市板桥区。
新店街 为台湾日治时期1943年至1945年间存在之行政区,辖属台北州文山郡,亦为文山郡役所所在,其原为1920年10月成立的新店台湾街庄制,自1943年10月升格为新店街。现今为新北市新店区。
土库街为台湾日治时期的行政区划,辖属台南州虎尾郡,为今云林县土库镇及褒忠乡。其原为1920年10月设立的“土库”,于1943年10月1日升格为“土库台湾街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