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 编辑
司马光,表字君实,号迂叟,通称司马相公,陕州夏县涑水乡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的后裔。世称涑水先生,身后称司马温公。历仕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四朝,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2
相关
通鉴体,东亚史书的体例之一,最早是踵《春秋》之编年体的形式存在,日后衍生出长编体、纪事本末体、纲目体等。
元丰七年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刊行以来,各类通鉴体及其衍生体裁著作不断问世,如李焘作《续资治通鉴长编》即是通鉴体的另一分支“长编体”,甚至有专替《资治通鉴》作音注、《资治通鉴》的读书札记等书籍刊行,蔚为通鉴学。
续日本纪》是日本平安时代编撰的官方史书,记载自文武天皇元年至桓武天皇延历十年之间的历史大事,菅野真道于延历十六年完成,总计四十卷。是奈良时代的基本史料,正史“六国史”中的第二册。《续日本纪》以日本天皇为主轴,〈上表文〉提到:“彰善瘅恶,传万叶以作鉴”。意思跟中国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资治通鉴》一样,为帝王提供鉴戒。
昭勋阁二十四功臣,根据明代张岱的《夜航船 卷三》人物部记载,指的是宋理宗宝庆二年,皇帝命画师绘二十四位功臣图像,置于昭勋阁。列名者为赵普、曹彬、薛居正、石熙载、潘美、李沆、王旦、李继隆、王曾、吕夷简、曹玮、韩琦、曾公亮、富弼、司马光、韩忠彦、吕颐浩、赵鼎、韩世忠、张浚、陈康伯、史浩、葛邲与赵汝愚。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中国著名古典编年史、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三百万字。作者司马光和他的重要助手刘恕、刘攽、范祖禹等人根据大量史料,花19年时间,才把从战国到五代这段错综复杂之历史写成年经事纬之巨著。《通鉴》采用资料,除正史以外,所采杂史多至二百二十二种。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三家分晋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淮南,计跨16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曹魏蜀汉东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其他政权,共1362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重要的地位。《通鉴》一向为历史学者所推崇,有很多人摹仿它,写成同样体裁之编年史,在中国的历史编纂学上曾起过巨大影响。
历年图》,共七卷,是北宋史家司马光作品,为《稽古录》的第二单元,附有〈历代论〉和〈后序〉,起迄年代与《资治通鉴》相仿,亦有“臣光曰”的史论。历年图可视为《资治通鉴》的初稿作品,但有些条目见于历年图却不见于《通鉴》,或年代舛误。宋英宗治平元年司马光呈《历年图》五卷。
徐中行,宋朝临海人。理学家、教育家,《宋史》/卷459有人物传记记载,其有三子,分别是徐庭槐、徐庭兰和徐庭筠,与其子徐庭筠合称二徐先生。其以“孝、悌、睦、姻、任、恤、中、和”八种善德闻名,人称“八行先生”。曾得司马光称赞,因愤世嫉俗,隐居黄岩委羽山。二徐墓位于临海市沿江镇下白岩村的后山上,有宋朝理学家朱熹题词。墓面刻石,中为:“徐正定先生及子温节先生之墓”;右为:“署临海县事黄兆台巡视修复”左为:“大清嘉庆十三年冬浙江巡抚阮元祥题”。
“扬一益二”此一说法最早在唐朝宋朝时期已经出现,是由于扬州、益州的经济发达而出现的说法,最早提于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另外于洪迈所著的《客斋随笔》中也有提到“扬一益二”一词。 
武阳君,程氏,四川眉山人,宋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苏洵的妻子,苏轼、苏辙的母亲,18岁嫁入苏家,嘉祐二年四月癸丑去世,后苏轼进入朝廷,程夫人被追封为武阳县君,司马光为她撰写墓志铭。
法言》,是中国西汉学者扬雄模拟《论语》的体裁写成。十三卷,内容是儒学传统思想。有晋朝李轨注,北宋司马光的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