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 编辑
同盟国,又称中央国、中央同盟,由德意志帝国鄂图曼土耳其帝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王国这四个国家组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对敌并最终战败。
3
相关
粮食安全指的是能够稳定地让所有人取得足够食物的状态。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曾于2014年3月31日在日本横滨召开会议时发表了一份报告,报告中指出:“气候变迁正冲击粮食与人类安全。”世界银行总裁金墉也在4月表示,接下来5至10年间,气候变迁将引起食物和水的争夺战。在过去的战争中,拒绝运送粮食被用作一种武器,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同盟国封锁运送途径而导致粮食严重短缺。同样,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为迫使英国就范,出动潜艇以封锁英国从外地输入粮食。国家元首努力控制他们的国家能维持足够的粮食供应,粮食安全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它可以推动国家政策、鼓励使用农业补贴的刺激耕作或导致冲突。1996年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布“粮食不应该被用来作为一种武器”。
波兰王国,又称波兰摄政王国,是在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同盟国占领波兰会议王国时,扶持的一个傀儡政权。此国境内奥匈帝国、立陶宛人、乌克兰人、波兰人之间不断的利益冲突使得此国从未真正建立过主权统治。北部及西面边境地区为德国所管辖,称华沙总督府,以华沙为首府;南部由奥匈帝国管辖,称卢布林总督府,以卢布林为首府。但正式首都仍是华沙。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签署过程的谈判中,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皆不承认此国的政府和外交主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尾声,康边停战协定签署时,此国正式成为波兰第二共和国的一部分。
1918年3月3日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签署前,同盟国与刚从俄罗斯独立的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于同年2月9日在布列斯特签署了排他性保护国条约,该条约承认乌克兰共和国的主权。虽然形式上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并未将原俄罗斯帝国的乌克兰兼并,但是在实际上同盟国通过此条约以作为乌克兰的保护国为交换得以确保来自乌克兰的粮食供给。
美国远征军是美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力量,派往西方战线与协约国对抗同盟国,由约翰·潘兴担任总司令。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苏维埃政权与同盟国在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
尼德迈尔-亨蒂格探险队是1915年至1916年间由同盟国派往阿富汗的外交使团,其目的是鼓励阿富汗从大英帝国独立出去,并站在同盟国一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进攻英属印度。这个外交使团是印度-德国阴谋的一部分。
巴尔干战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保加利亚、奥匈帝国 和德意志帝国与协约国塞尔维亚王国 、法兰西第三共和、俄罗斯帝国、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黑山之间在巴尔干半岛上的战斗。
德里纳河进行曲又称向德里纳河进军是一首塞尔维亚爱国主义进行曲,由斯坦尼斯拉夫·比尼茨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创作。比尼奇将它献给他最喜爱的塞尔维亚军队指挥官米利沃耶·斯托亚诺维奇上校,他曾在策尔战役中作战,但后来在科卢巴拉战役中被杀。这首歌在一战之中和战后受到广泛欢迎,并被塞族人视为抵抗同盟国的象征。二战结束后,它在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很受欢迎,1964年发行的单曲取得了黄金唱片的地位。1961年,南斯拉夫作家伊沃·安德里奇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时,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仪式上播放了这首进行曲。
威廉·安东·苏雄是一名德意志帝国海军将领,最高军阶为海军中将,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指挥地中海分队进入鄂图曼帝国境内、而后成为该国海军总司令,并迫使其加入同盟国阵营而闻名。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苏维埃政权与同盟国在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