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旦 编辑
周公旦,姬姓周氏,名旦,谥文,又称周文公、周公。周文王第四子。西周初年政治家,封于周邑武则天天授元年追封为“褒德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追封为“文宪王”,后世多称其“元圣”。
2
相关
礼乐制度是后人对西周王室制定并传播的一系列社会习俗的统称,相传为周公旦所创建。它和宗法制度一起,构成整个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对后世的政治、文化、艺术和思想影响巨大。
儒教,儒教体制源于夏商周的五教和宗庙礼制,夏礼已不可考,周公旦据殷礼制立礼乐制度,至西周时逐渐瓦解,孔子基于王道复古的理想为复兴礼乐制度而创立儒家,西汉时再次成为官方信仰,以古代神职“儒”称谓儒教,常与佛教、道教并称“儒释道”三教。
茅国,西周时期,周文王之子周公旦的第三个儿子茅叔受封于茅,建立茅国,后来茅国为邹国攻灭,茅国公族后代子孙就以“茅”为姓,以纪念故国。
越裳操》,古琴曲。其曲意为:“按史,周公旦相周成王,教化大行。交趾之南越裳氏曰,天无烈风淫雨,海不扬波三年矣。意者,中国有圣人,盍往朝之。周公锡以骈草五乘,皆为指南之制,俾之不迷归路,作为是操,以见王化所被,无远不至。观夫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之言,可以想见其时矣。”
周公阅,春秋初期周国国君,周公旦后裔,公爵。鲁僖公三十年他奉天子之命聘问鲁国,鲁文公十四年四月,周顷王驾崩,周公阅与王孙苏争政,晋国赵宣子赵盾平定此事。
儒教,儒教体制源于夏商周的五教和宗庙礼制,夏礼已不可考,周公旦据殷礼制立礼乐制度,至西周时逐渐瓦解,孔子基于王道复古的理想为复兴礼乐制度而创立儒家,西汉时再次成为官方信仰,以古代神职“儒”称谓儒教,常与佛教、道教并称“儒释道”三教。
伯禽,姬姓,表字伯,亦称禽父。周朝诸侯国鲁国第一任君主,周公旦长子。《史记》记载就任年在周公东征,即周成王元年。
伯禽,姬姓,表字伯,亦称禽父。周朝诸侯国鲁国第一任君主,周公旦长子。《史记》记载就任年在周公东征,即周成王元年。
鲁国,是周朝的一个姬姓诸侯国,为周成王的四叔周公旦及其子伯禽的封国。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主,历时八百余年。首都在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略有今山东省西南部,国力鼎盛时期势力遍及河南、江苏及安徽三省。
伯禽,姬姓,表字伯,亦称禽父。周朝诸侯国鲁国第一任君主,周公旦长子。《史记》记载就任年在周公东征,即周成王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