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 编辑
《易经》是中国最为古老的中国古典典籍之一,为古代中国巫师运用六十四卦以预知未来吉凶祸福的占卜书,自汉代开始尊奉为“五经”之一;《易经》用一套符号形式系统描述事物的变化,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它的中心思想,是用阴阳符号构成的六十四卦代表世间万物的运行状态。卜筮者向神明问事,求得卦象,借此预测事情的成败吉凶。作为卜筮之书,《易经》的影响并不限于占卜术数,大凡古代中国的哲学宗教政治经济中医天文算术文学中国音乐艺术军事武术等各方面,皆可见到阴阳变化的思想寓于其中。自从十七世纪开始,《易经》经由天主教会耶稣会传教士引介至欧美国家。
1
相关
孙炎,字叔然,三国曹魏乐安人,著名的经学家、训诂学家。郑玄弟子,人称东州大儒。曾反驳经学家王肃,维护郑玄学说。其著作《尔雅音义》一书较早使用反切音。被征辟为秘书监不去就任,为《尔雅》、《周易》、《春秋例》、《毛诗》、《春秋三传》、《国语》作注。
太极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主要继承自《周易》:“易有大恒,是生两檥。两檥生四马,四马生八卦。”,西汉改“恒”为“极”,而四马同时改为四象。“太”与“大”古时相通,而“泰”又与“太”相通。“大恒”之本义为“坤上干下”与“震上巽下”两卦,两卦合称“泰恒”。
清谈,又称清言,流行于魏晋时期。汉末黄巾之乱,中央政权瓦解,地方势力抬头,儒家经典随之衰落,乱世之中,老庄思想逐渐抬头,一般文人不谈俗事,不谈民生,祖述老庄立论,大振玄风,最常谈的是《周易》、《老子》、《庄子》称为“三玄”。何晏、王弼、夏侯玄、王衍、郭象等人皆有辩才。何晏“好老庄言”,认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和夏侯玄、王弼等倡导玄学,成为一时风气,往往废寝忘食,甚至可以把人累病谈死。“当时名士清谈,特如斗智。”是后世国学大师钱穆对当时清谈的叙述。
十三经是十三部儒家经书的合称,是儒学的核心文献,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附春秋》、《公羊传》、《穀梁传》、《孝经》、《尔雅》、《论语》和《孟子》。“十三经”的整体性概念成熟于明朝,以万历十二年明神宗颁布诏令钦定《十三经注疏》为完全确立的标志;是从汉武帝确立五经博士开始,学术潮流与政治权力不断调整儒家经书名目的共同成果,是儒家经书的最近一次结集。
十三经是十三部儒家经书的合称,是儒学的核心文献,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附春秋》、《公羊传》、《穀梁传》、《孝经》、《尔雅》、《论语》和《孟子》。“十三经”的整体性概念成熟于明朝,以万历十二年明神宗颁布诏令钦定《十三经注疏》为完全确立的标志;是从汉武帝确立五经博士开始,学术潮流与政治权力不断调整儒家经书名目的共同成果,是儒家经书的最近一次结集。
五经正义》,原名《五经义疏》,专指《周易》、《尚书》、《毛诗》、《礼记》、《春秋》五部儒家十三经的注解之疏义。由唐太宗诏令孔颖达主持,由诸儒共参议,贞观十六年撰成,续有修正,直到唐高宗永徽四年才颁布。初名“义赞”,诏改称“正义”。
君临天下是出自《周易》的中国成语,指君主作为国家主权机构对全国行使主权,也可以指:
十三经注疏指一套特定的儒家十三经注解,包括《周易注疏》、《尚书注疏》、《毛诗注疏》、《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注疏》、《春秋左传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穀梁传注疏》、《孝经注疏》、《论语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是由汉朝至唐一千多年中经学的总结性成果。各部注、疏成书最早者在西汉,最晚者在南宋。在明朝,十三部经书及其注疏首次一同刻板印刷,并获得帝王朝廷的肯定,从而使“十三经注疏”成熟、确立为一个整体性概念。
周易的自然哲学与道德涵义》为牟宗三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三年级时完成的作品,书名原为《从周易方面研究中国之玄学及道德哲学》,在台湾重新出版时改为今名。该书并非为专门解析《周易》本文而作,其最大目的在于“确指中国思想之哲学的系统,并为此哲学的系统给一形式系统焉”;而又主要就胡煦和焦循二人的易学著作来阐发其各自的“自然哲学”和“道德哲学”。牟宗三写作此书时尚未接触宋明理学及康德哲学,而是“在数理逻辑以及伯特兰·罗素、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黑德、维特根斯什坦的思想背景下进行”,故与其后来的著作思想相较显得十分不同;而牟氏亦对于年轻时的这部作品有所后悔。
孙炎,字叔然,三国曹魏乐安人,著名的经学家、训诂学家。郑玄弟子,人称东州大儒。曾反驳经学家王肃,维护郑玄学说。其著作《尔雅音义》一书较早使用反切音。被征辟为秘书监不去就任,为《尔雅》、《周易》、《春秋例》、《毛诗》、《春秋三传》、《国语》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