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天文台 编辑
哈佛大学天文台座落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建立于1839年,是美国建立的第一座大型天文台,是哈佛大学艺术和科学学院下属的研究机构,并为哈佛大学天文系的教学活动提供设备等方面的支持。1973年,哈佛大学天文台与史密松天体物理台共同组成了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
1
相关
史密松天体物理台是隶属于史密森尼学会的天文台,总部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坎布里奇,与哈佛大学天文台共同组成了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
亨丽爱塔·斯万·勒维特是一位美国天文学家,毕业于拉德克利夫学院。1893年起,她在哈佛大学天文台担任计算员,负责监视感光片,计算和记录各种星体的亮度。勒维特最著名的成就是发现了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这一发现在她在世时没有得到认可,但却使之后的天文学家能够计算地球与遥远星系间的距离。勒维特逝世后,天文学家爱德文·哈勃利用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连同在洛厄尔天文台的天文学家维斯托·斯里弗首先测量的光谱变化,发现银河系并不是宇宙中唯一的星系,并且宇宙一直处在膨胀之中,这就是著名的哈伯定律。
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剑桥,由哈佛大学天文台和史密松天体物理台组成。
弗朗茨·布吕诺是一位19世纪的德国天文学家。1831年他进入柏林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天文、哲学、化学和语言学六个专业,1842年获得天文学博士学位。1854年,他出任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底特律天文台首位台长,也是密歇根大学历史上第一位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员。他和哈佛大学天文台的本杰明·皮尔斯认为是美国现代天文学的创始人。阿萨夫·霍尔、查尔斯·奥古斯都·杨、克利夫兰·阿贝和詹姆斯·克雷格·沃森等天文学家都是他的学生。
HD星表是哈佛大学天文台编纂的世界上第一个收录恒星光谱的大型星表,首版在1918年至1924年间出版,它给出了225,300颗恒星的光谱分类,涵盖了全天最暗达到照相星等为9等的恒星,历元为1900.0。最初的HD星表包含的星主要是亮于9等的星,随后的增版增加了在某些天区的暗星。HD星表的构建对恒星光谱分类起先锋作用,它的星名广泛应用于辨别恒星。
HD星表是哈佛大学天文台编纂的世界上第一个收录恒星光谱的大型星表,首版在1918年至1924年间出版,它给出了225,300颗恒星的光谱分类,涵盖了全天最暗达到照相星等为9等的恒星,历元为1900.0。最初的HD星表包含的星主要是亮于9等的星,随后的增版增加了在某些天区的暗星。HD星表的构建对恒星光谱分类起先锋作用,它的星名广泛应用于辨别恒星。
亨丽爱塔·斯万·勒维特是一位美国天文学家,毕业于拉德克利夫学院。1893年起,她在哈佛大学天文台担任计算员,负责监视感光片,计算和记录各种星体的亮度。勒维特最著名的成就是发现了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这一发现在她在世时没有得到认可,但却使之后的天文学家能够计算地球与遥远星系间的距离。勒维特逝世后,天文学家爱德文·哈勃利用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连同在洛厄尔天文台的天文学家维斯托·斯里弗首先测量的光谱变化,发现银河系并不是宇宙中唯一的星系,并且宇宙一直处在膨胀之中,这就是著名的哈伯定律。
北极星序是天文学中的第一个测光标准,是在美国天文学家爱德华·皮克林的提议下,20世纪20年代哈佛大学天文台用照相方法获得的。他们对北天极附近96颗恒星进行了测光,作为标准星,照相星等范围为2.55等-20.10等,仿视星等范围为2.08等-17.43等。北极星序的建立对天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国际二色测光系统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但是由于北极星序是用北天极附近的恒星建立的,中低纬度的天文台受大气消光的影响太大,南半球则根本观测不到,并且照相方法的给出的星等精度不够高,目前这一测光标准已经很少使用。
史密松天体物理台是隶属于史密森尼学会的天文台,总部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坎布里奇,与哈佛大学天文台共同组成了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
史密松天体物理台是隶属于史密森尼学会的天文台,总部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坎布里奇,与哈佛大学天文台共同组成了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