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艺术 编辑
哥特式艺术,又译作,为一种源自法国的艺术风格,该风格始于12世纪的法国,盛行于13世纪,至14世纪末期,其风格逐渐大众化和自然化,形成国际哥特风格,直至15世纪,因为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来临而迅速没落。不过,在北欧地区,这种风格仍延续一段相当长时间。该风格在18世纪重新被肯定,“哥德复兴式建筑”运动推崇中世纪的阴暗情调。在19世纪之后仍偶而被应用。早期的哥特式雕塑和绘画都是巨大建筑的一部分,晚期的哥特式雕刻则追求平面装饰性的效果,不再追求结实和简洁的处理。这种艺术形式被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文人士认为像哥德人一样野蛮,故得此名。
1
相关
凯弗马克特祭坛是位于上奥地利州克弗尔马克特教区教堂的晚期哥特式艺术单幅祭坛画。它是由骑士克里斯托弗·冯·泽尔金委托某人制作,大约于1497年制作完成。凯弗马克特祭坛的中央是彼得、沃尔夫冈和圣克里斯多福。两旁是马利亚。在凯弗马克特祭坛制作完成后的数百年间,其油漆和贴金掉落。19世纪,在作家阿达尔贝特·施蒂弗特的领导下,人们对凯弗马克特祭坛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
马蒂亚斯·格吕内瓦尔德,真名为马蒂亚斯·哥特哈德,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不过他仍坚持中世纪哥特式艺术传统,是德国哥特式绘画的最后一位伟大代表。
马蒂亚斯·格吕内瓦尔德,真名为马蒂亚斯·哥特哈德,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不过他仍坚持中世纪哥特式艺术传统,是德国哥特式绘画的最后一位伟大代表。
马蒂亚斯·格吕内瓦尔德,真名为马蒂亚斯·哥特哈德,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不过他仍坚持中世纪哥特式艺术传统,是德国哥特式绘画的最后一位伟大代表。
扶壁,一般与墙体同时施工,断面为方形、矩形或其他形式,常为下大上小,其间距、高度及断面尺寸由设计计算决定。哥特式艺术教堂的扶壁一般凸出很多,13世纪以后,有些教堂将各扶壁之间的空间利用为一间间小礼拜堂。扶壁也常用于承重墙、挡土墙、挡水墙等墙体。它也是一种在欧洲古代上建筑常见的建筑构件,建筑师将其修建在主墙和外部墙壁之间以减轻主墙所承受的压力,因此增加了这些建筑的安全性。
叙热,法国政治家、历史学家、圣但尼修道院院长,主持了圣但尼圣殿的重建,是哥特式艺术最早的发起者之一,并促进了其广泛流行。
勒内·沙龙墓位于法国东北部巴勒迪克小镇的圣艾蒂安教堂,是一座哥特式艺术丧葬纪念碑,被世人称作transi。这座纪念碑由一个祭坛和一座石灰石雕像组成,雕像所刻的是一具腐烂无皮的尸体,整体呈直立状态,左手向外伸出。这座雕像于1544年至1557年间的某个时间完工,大部分都是由法国雕塑家利吉尔·里奇尔所作。至于其他部分,比如盾徽以及挂帘分别是后来在 16 世纪和 18 世纪加上的。
凯弗马克特祭坛是位于上奥地利州克弗尔马克特教区教堂的晚期哥特式艺术单幅祭坛画。它是由骑士克里斯托弗·冯·泽尔金委托某人制作,大约于1497年制作完成。凯弗马克特祭坛的中央是彼得、沃尔夫冈和圣克里斯多福。两旁是马利亚。在凯弗马克特祭坛制作完成后的数百年间,其油漆和贴金掉落。19世纪,在作家阿达尔贝特·施蒂弗特的领导下,人们对凯弗马克特祭坛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
凯弗马克特祭坛是位于上奥地利州克弗尔马克特教区教堂的晚期哥特式艺术单幅祭坛画。它是由骑士克里斯托弗·冯·泽尔金委托某人制作,大约于1497年制作完成。凯弗马克特祭坛的中央是彼得、沃尔夫冈和圣克里斯多福。两旁是马利亚。在凯弗马克特祭坛制作完成后的数百年间,其油漆和贴金掉落。19世纪,在作家阿达尔贝特·施蒂弗特的领导下,人们对凯弗马克特祭坛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
国际礼拜堂,是上海市的一座新教教堂,位于徐汇区衡山路53号。落成于民国14年3月8日,为一座近代哥特式艺术砖木结构的建筑。1989年9月25日,国际礼拜堂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