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中央大学 (南京) 编辑
国立中央大学于清末在南京创校,名称及沿革曾数度变更,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校名定为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后改名国立南京大学,在1952年南京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被拆分为多所高校,其在大陆的主体为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以及其他多所位于南京的高校组成,后亦在台湾以原名国立中央大学。2006年,中央大学旧址录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大创校之初,师资鼎盛,理科、农科教员有80%留洋,全中国首个生物学更在东大创系。史家有言“北京大学以文史哲著称,中大以科学名世”,故两校皆列入民国四大名校。
2
相关
张海秋,名福延,表字海秋,以字行。白族,云南省剑川县人,林学教育家。1913年,公派留学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攻读林科。回国后,曾任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教授,后担任云南大学农学院院长。
朱尊权,湖北襄阳人,生于北京,中国烟草生产及卷烟加工工艺技术专家。1941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1948年取得美国肯塔基大学硕士学位,后在肯塔基大学烟草研究室任助理研究员。1950年代初回国,历任烟草研究单位高级工程师,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副所长、名誉院长。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2年7月16日在郑州逝世,享年93岁。
嵇汝运,中国药物化学家。生于上海松江。1941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1950年获英国伯明翰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该所副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国立中央大学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原国立中央大学从南京搬迁重庆后,汪精卫政权于1940年至1945年在南京建立的学校,所谓“复校”。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都称之为“伪中央大学”。
南京市高等学校在1952年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在全国高等学校统一部署进行的院系调整,从调整前的国立中央大学、金陵大学2所大学及河海大学、中国药科大学2所专科,转变为调整后的9所大学,即: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南京农学院、南京师范学院、华东水利学院、华东航空学院、南京林学院、南京药学院、第五军医大学。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对各高校的系科专业进行了局部调整。此后数年间,南京高校又先后经历了西迁和“教育大跃进”,到20世纪60年代初,现在南京各高校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朱德群,原名朱德萃,华裔法国中国油画,出生于萧县,是法兰西艺术院中的第一位华裔院士。1935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师从油画家方干民和吴大羽。毕业后在国立中央大学任教,1949年年随校迁往台湾,1955年年赴法国后定居,1997年年当选为法法兰西艺术院院士。朱德群的绘画风格到法国后从写实转为抽象,经常用矩形色块堆砌,如同山城夜景,明暗对比极其强烈,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妻子为董景昭,育有二子朱以华、朱以峰。朱德群与吴冠中、赵无极并称中国艺术界的“留法三剑客”。
国立中央大学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原国立中央大学从南京搬迁重庆后,汪精卫政权于1940年至1945年在南京建立的学校,所谓“复校”。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都称之为“伪中央大学”。
修泽兰,中华民国建筑师,湖南沅陵人,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就读迁至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曾荣获“十大女杰出青年”、第五届杰出建筑师奖,2016年获教育部颁建筑贡献奖。1949年因台湾铁路局招考人才的机缘抵达台湾,在联勤工程处担任副工程师。1965年担任阳明山中山楼修建设计师,并因而获得台湾建筑成就奖,有“台湾第一女建筑师”之誉。1967年4月30日荣获第一届建筑金鼎奖
刘香谷,本名刘玉兰,字香谷,是一名前网球运动员,被称为“网球皇后”,山东临淄人,国立中央大学毕业。父亲刘维华在二次革命中遭到镇压而牺牲,入祀忠烈祠。丈夫陶镕为第1届中华民国立法委员名单云南省第二选区民意代表。她参与了1934年远东运动会网球比赛,曾与丈夫赴英国,后随国民政府来到台湾。1952年,以云南省妇女团体代表身份递补第一届中华民国国民大会代表。1958年,被选为当年亚洲运动会网球代表,不仅获得女子单打铜牌,也和詹秀棉携手于女子双打项目夺下铜牌。之后以高龄之姿前往世界各地参加中高年龄组比赛并进行访问活动。1990年,在万年国会议题风潮下,对此不满的刘香谷与无党籍国大增额代表陈照娥在会议中一言不合,刘香谷愤而换下长旗袍穿上体育服要与陈照娥“一对一挑战”。1997年于台北市过世。
六朝松是中国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园西北角梅庵屋前的一株桧柏,讹传为“松”,传说是1500多年前六朝时代梁武帝亲手种植的遗物,因此而得名。六朝建康城被隋朝全部平毁,此后南京又遭受了太平天国、抗日战争等多次兵灾,而这棵柏树却经历多次兵燓幸存至今。明朝时在这株六朝松所在的南朝宫苑旧址上建立起南京国子监,清朝末年又在明代国子监旧址上又建立了两江师范学堂,成为后来国立中央大学的滥觞。因此六朝松被认为是南京文脉流传千年、历经丧乱而不息的象征,是国立中央大学和东南大学的精神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