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宫城地震是指2005年8月16日11时46分28秒发生于日本宫城县近海的地震。是次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8.276度、东经142.039度,地震度量为矩震级 7.2级、日本气象厅震级 7.2级、面波震级 6.8级、能量震级 6.7级,震源深度约36.0千米,最大麦加利地震烈度表为7度。本次地震引起了最大高度为12厘米的海啸。除此之外,本次地震共造成12人重伤、88人轻伤。
2022年岩手地震是在2022年3月18日23时25分左右于岩手县外海发生的强烈地震。该次地震地震度量为日本气象厅震级 5.5级,最大日本气象厅震度等级为5强。就此次地震,日本气象厅已发出紧急地震速报,并表示该地震不会引发海啸。
是一种地震度量,用于地震学中描述地震的大小。表面波规模是根据测量主要传播于地球表层的雷利波而制定,曾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类地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日本气象厅震度等级是日本采用的地震度量,表示地震的烈度,是日本独有的度量。韩国曾有一段时期采用过,而台湾的交通部中央气象局地震震度分级则取自日本的震度等级。不同于矩震级或里氏地震震级以一个数字描述地震的整体规模,气象厅震度等级描述某一具体位置的摇晃程度。所以,每个地点量得的震度都可以不同。
震源,宏观上是指地震能量大量释放之处,而微观上是指首先发生地震波的地方,通常指地下岩层断裂错动的地区。在测震领域中,常将震源看作是一个理想化的面源或点源。其对应的震源深度——即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也是最重要的地震基本参数之一。地震度量相同的地震,震源越深,影响范围越大,地表破坏越小;震源越浅,影响范围越小,地表破坏越大。一般地,使用米或千米作为震源深度的单位,用拉丁字母H作为符号表示震源深度。浅源地震的深度误差约为深度值的10%左右。震源愈深,相对误差愈小。
自由震荡,又称为地球自由震荡,是一种地震学上用驻波概念来解释地震波的方式。有别于传统的地震学把地震波以行进波表示法来处理,自由震荡的特点是能够简洁的解释超低频或超长波地震发生时的地球震动情况。自由震荡方法倾向以视地球为一整体的方式解释地震,而非是从地表的角度解释地震波。历史上第一次对地球自由振荡的观测是在1960年智利大地震期间完成的,现行的理论则在1980年代后期得到提出。自由振荡能量的大小与震源的破裂方式、破裂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地震后的自由振荡信号可用于推断地震度量和检验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事实上,地球自由震荡是目前唯一可对震源机制解进行总体检验和推测的地震学方法。
2021年福岛地震是2021年2月13日晚发生于日本福岛县近海的强烈地震。该次地震地震度量为日本气象厅震级 7.3级,震源深度约为60千米,最大日本气象厅震度等级为6强。该次地震已列入美国地质调查局2021年显著地震列表。
或称地震震度,用以表述一地区受地震的影响程度,分成数级,级数愈高表示愈强烈,造成的灾情也愈重。通常以地震晃动的加速度作为分级定义,是一种常用的地震度量。
日本气象厅震级是日本使用的地震度量。2003年9月以前,气象厅使用的地震规模度量,与矩震级能够良好地对应,从2003年9月开始,日本气象厅开始使用新方法计算震级。
日本气象厅震级是日本使用的地震度量。2003年9月以前,气象厅使用的地震规模度量,与矩震级能够良好地对应,从2003年9月开始,日本气象厅开始使用新方法计算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