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达尼亚区 编辑
艾利达尼亚区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太空地质学研究计划火星表面划分的火星区域列表之一,编号为MC-29。
2
相关
孟德尔陨击坑是火星埃里达尼亚区的一座撞击坑,其中心坐标位于南纬58.8度、东经161.3度处,直径约78.6公里,该特征取名自遗传学之父,奥地利科学家孟德尔,1973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行星系统命名工作组批准接受。
霍尔丹陨击坑是火星埃里达尼亚区的一座撞击坑,中心坐标位于南纬52.8度、西经230.7度处,直径约77公里。其名称取自英国生理学暨遗传学约翰·伯顿·桑德森·霍尔丹,1973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阿伦尼乌斯陨击坑是火星埃里达尼亚区的一座撞击坑,其中心坐标位于南纬40.3度、西经237.4度处,直径129公里,其名称取自瑞典化学斯万特·阿伦尼乌斯,1973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维诺格拉茨基陨击坑是火星埃里达尼亚区的一座撞击坑,其中心坐标位于南纬56.5度、西经216.2度处,直径64公里。该特征取名自前苏联微生物学、生态学家及土壤学家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维诺格拉茨基,1973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行星系统命名工作组批准接受.
普里斯特利陨击坑是火星埃里达尼亚区的一座撞击坑,坐落于更大的霍尔丹陨击坑东南,其中心坐标位于南纬54.4度、西经229.4度处,直径41.9公里。该特征取名自英国牧师暨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里,1973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行星系统命名工作组批准接受.。
威尔斯陨击坑是火星埃里达尼亚区的一座撞击坑,其中心坐标位于南纬59.94度、东经122.4度处,直径98.28公里。该特征取名自英国著名小说家暨新闻记者、政治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1973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行星系统命名工作组批准接受。威尔斯是描述火星人入侵地球的科幻小说《世界大战》的作者。
坎贝尔陨击坑是火星埃里达尼亚区内偏东北的一座撞击坑,中心坐标位于南纬54.7度、东经165.6度,直径129公里,其名称取自加拿大物理学约翰·伍德·坎贝尔和美国天文学威廉·华莱士·坎贝尔,1973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行星系统命名工作组批准采用。
马茨陨击坑是火星埃里达尼亚区的一座撞击坑,就坐落在巨大的撞击盆地希腊平原东面,其中心坐标位于南纬35.3度、西经215.9度处,直径约97公里,该特征取名自美国物理学家暨天文学家埃德温·马茨,1973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行星系统命名工作组批准接受。
阿里阿德涅丘群是火星埃里达尼亚区东北部的丘区,位于南纬34.5度、东经172.78度左右,其覆盖范围180x160公里。1982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火星古典反照率特征之名正式命名了它。
罗斯比陨击坑是火星埃里达尼亚区的一座撞击坑,中心坐标位于南纬47.5度、东经167.9度处,直径80公里,其名称取自瑞典裔美籍气象学卡尔-古斯塔夫·罗斯贝,1973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行星系统命名工作组批准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