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里盆地 编辑
埔里盆地群是台湾位于南投县中央地带分布着大小不等的数十座盆地,其中以埔里盆地为埔里盆地群是面积最大,故以此命名。
2
相关
南港溪,亦称南烘溪,位于台湾南投县境内,为乌溪的重要支流,流域分布于国姓乡南部、埔里镇全境、鱼池乡东部及仁爱乡中西部,长约37.4公里,流域面积约438.14平方公里。主流 上游为眉溪,其最远源流为哈奔溪,发源于北东眼山、三角峰之间的合望鞍部一带,向西南流经雾社,于人止关附近与北侧流来之东眼溪会合,始称眉溪,续流经枫树林、狮子头、九芎林、蜈蚣仑,进入埔里盆地后绕行盆地北部,于盆地西部之向善附近与南港溪合流。随后即西行出盆地而进入山区,经数个大曲流后,至北山坑汇集北坑溪后转向西北,流经大石股、清德,于柑子林会合北港溪后,改称乌溪。
噶哈巫族为台湾平埔族台湾原住民、使用噶哈巫语。主要居住在台湾中部埔里盆地眉溪四,在仁爱乡南丰村、大同村、及雾社地区也有少数族人,目前仍保有族语及传统文化,其语言噶哈巫语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全世界濒临绝种的18种语言之一。
埔里镇,旧称埔,坐落于埔里盆地之内,轮廓看起来像是一只展翅飞翔的猫头鹰,在清代是属于水沙连的一部分,由于位居中台湾内陆风景点的中心位置,今日已逐渐发展为中台湾的旅游重镇。也是南投县东北部的区域中心,在经济、文化、医疗等机能的服务范围有埔里、国姓乡、鱼池乡、仁爱乡等四乡镇,其市中心海拔高度约440米。
眉溪位于台湾中部,属于乌溪水系,为南港溪的主流 上游,流域面积136.41平方公里,分布于南投县埔里镇北部及仁爱乡中西部。其源流为哈奔溪,发源于北东眼山、三角峰之间的合望鞍部一带,向西南流经雾社,于人止关附近与北侧流来之东眼溪会合,始称眉溪,续流经枫树林、狮子头、九芎林、蜈蚣仑,进入埔里盆地后绕行盆地北部,于盆地西部之向善桥附近注入南港溪。
埔里社,是曾存在于台湾中部埔里枇杷城的台湾原住民聚落,历史上的文献记载首见于清乾隆六年的《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埔里社”是汉族的称呼,“蛤美兰社”、“哈里难社”、“蛤里烂社”、“蛤仔难社”等则是当地原住民的称呼。该社起初为布农族聚落,坐落于埔里盆地内平坦空旷的地方,无天然屏障,由于“郭百年事件”中汉人的大规模焚烧杀戮导致人口骤减,居民后来引进平埔族群,以壮大自身势力。
横屏山,又称史老塌山、狮鲁凹山,是台湾雪山山脉南端的一条山岭,岭线最高处海拔1,579米,位在南投县埔里盆地东方偏南,其岭线的一部分为南投县仁爱乡西缘万丰村与中正村的分界。山岭为约略同高的横岭东西横亘,最高峰西侧约1.3公里处原设有一等三角点由补点埔里基网3,后降二等内补055,标高1508.331米。其西侧山麓为入垦埔里的平埔族与深山原住民的分界,山岭东侧为浊水溪中游切穿,与其谷地武界、曲冰族群交错地古战场,形成北侧万大群泰雅族与南侧干卓万、卓社群布农族势力的分界。
台湾清治时期时文献有记载史老塌,其背后依托的山岭为史老塌山,史老塌山西麓为1810年代郭百年事件武力侵垦埔里社原住民遭屠杀几乎殆尽,孑余无几,于1820–30年代埔里盆地由邵族日月潭水社引介出贌给垦予中部平埔族各族的东界,即“史老塌埔地”,也有记载为西老塌、史鲁榻等。
台湾日治初期1897年调制《台湾假制二十万分一图》附近标示“西鲁凹”,1904年调制《台湾堡图》在基点处标示“
巴宰族,清代称为散毛番,为台湾平埔族之一。其中以岸里社最为强大。主要居住在台湾中部埔里盆地爱兰地区,目前仍保有族语巴宰语及传统文化。
巴宰族,清代称为散毛番,为台湾平埔族之一。其中以岸里社最为强大。主要居住在台湾中部埔里盆地爱兰地区,目前仍保有族语巴宰语及传统文化。
巴宰族,清代称为散毛番,为台湾平埔族之一。其中以岸里社最为强大。主要居住在台湾中部埔里盆地爱兰地区,目前仍保有族语巴宰语及传统文化。
南港溪,亦称南烘溪,位于台湾南投县境内,为乌溪的重要支流,流域分布于国姓乡南部、埔里镇全境、鱼池乡东部及仁爱乡中西部,长约37.4公里,流域面积约438.14平方公里。主流 上游为眉溪,其最远源流为哈奔溪,发源于北东眼山、三角峰之间的合望鞍部一带,向西南流经雾社,于人止关附近与北侧流来之东眼溪会合,始称眉溪,续流经枫树林、狮子头、九芎林、蜈蚣仑,进入埔里盆地后绕行盆地北部,于盆地西部之向善附近与南港溪合流。随后即西行出盆地而进入山区,经数个大曲流后,至北山坑汇集北坑溪后转向西北,流经大石股、清德,于柑子林会合北港溪后,改称乌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