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语 编辑
壮语是对壮族所说的一系列壮侗语系侗台语族壮傣语支语言的统称,壮语的使用者大部分居住在中国南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与其毗邻的云南省广东省部分地区。
4
相关
方块壮字又称生字、土俗字、古壮字,是壮族人民为了书写壮语借用汉字的字型或结构创造的文字。壮语叫做“𭨡𮄫”,是未成熟文字的意思。信息学界已经把一些壮字收录进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中国大陆计划提交1000多个字元到CJK扩展F区。
Ƨ, ƨ 是扩展拉丁字母之一,形状来自 2 字的变体,与西里尔字母Г的小写手写体同形字,在1957年至1986年间被使用于壮语内,以表示第2个声调。在1986年后的新壮文,它被 Z 所取代。
壮文是记录壮语的文字。可以指:
伏台屯虎棋,当地称虎棋,壮语为gei guk,是流传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永州镇台山村伏台屯的两人棋类,但玩法不属于跳吃的老虎棋,而是类似担吃的鸡母棋。
壮傣语支是壮侗语系侗台语族中的一个语支,即汉藏语系传统分类中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的语言。包括壮语、布依语、傣语、泰语、老挝语、掸语、岱依语、侬语、坎底语、阿豪姆语等。说台语的民族统称台语民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通称广西,简称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个自治区之一,首府为南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南地区,南濒北部湾,与越南接壤。广西壮族自治区有中国最多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通用普通话,地方语言有壮语、侗语、广东话次方言、桂柳话等各种民族语言和方言。
壮文一般指新壮文,又称拼音壮文,是一套使用拉丁字母来记录标准壮语的全音素文字文字,是壮语的官方书写系统。拼音壮文于1955年创制,1982年修订。一般将修订前的拼音壮文称“老壮文”,修订后的称“新壮文”。新壮文是第五套人民币纸币上的五种文字之一。
壮侗语系,又称仡台语系、侗台语系、侗傣语系、台-卡岱语系,是语言学家划分的一个语系,有70种语言,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中华人民共和国南部,重要语言有壮语、黎语、泰语、老挝语等。这个语系在中国曾被称为“壮侗语族”、“壮傣语族”、“侗台语族”、“侗傣语族”、“台语族”、“黔台语族”等,且长期被认为是汉藏语系的一部分。国际学术界普遍将其视作一个独立的语系。壮侗语系和南岛语系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有些研究者建议将两者合并构成“澳台语系”,不过该见解在语言学家中仍有争议。一般认为,壮侗语系的发源地在中国浙江、福建、广西、广东一带。从基本词汇的分歧来看,壮侗语系的分化可追溯到距今2500年到3000年前。早期的中国学者一般认为这个语系属于汉藏语系,但当今中国学术界已将壮侗语族将汉藏语系当中分类出来,并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语系了。
标准壮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壮语标准语。该语言是以武鸣县双桥镇通行的壮话为基础、兼收其他方言的一些词汇而制定的,因而与壮语北部方言比较接近,而与南部方言差异较大。今日通行的壮文罗马字,也是以标准壮语为基础创制的书写系统。
古越语,又称百越语,是古代于越人的语言,春秋时期通行于吴国、越国两国,与当时附近楚国及中原诸国言语不同。语言学研究认为,古越语可能属于侗台语系,含有与现代的侗语、壮语、泰语相近的成分;但也有研究认为应属于南亚语系或南岛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