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切酶 编辑
外切酶,或核酸外切酶可以是单独存在的,或是大型酶复合物的一部分。此类酶能将聚核苷酸链分解成核苷酸。作用方式是将3'或5'端上的磷酸酯键水解。
2
相关
核酸内切酶在核酸水解酶中,为可水解分子链内部磷酸二酯键生成寡核苷酸的酶,与核酸外切酶相对应。从对底物的特异性来看,可分为DNaseⅠ、DNaseⅡ等分解DNA的酶;RNase、RNaseT1等分解RNA的酶。一般来说,大都不具碱基特异性,但也有诸如脾脏RNase、RNaseT1等或限制性内切酶那种能够识别并切断特定的碱基或碱基序列的酶。其中的限制内切酶又称限制酶,可切割特定的DNA位置。
环状RNA为生物细胞中的一类RNA,由线状RNA5'端与3'端经共价键结合而形成。有些环状RNA可编码蛋白质,有些则为非编码核糖核酸,大多数环状RNA的功能均仍未知,过去认为环状RNA仅是RNA剪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在细胞中数量不多且序列保守序列低,应不具重要功能,但近年许多研究已渐推翻此观点。环状RNA因不具5'端或3'端,不会被外切酶切割,在细胞中应较多数的线状RNA稳定。
引发酶是指在DNA复制的起始阶段,合成单链RNA引物的一种依赖DNA的RNA聚合酶,全名又称DNA引发酶;RNA引物合成后,DNA聚合酶会沿着引物继续合成单链DNA,此后RNA引物片段会被外切酶5'到3'方向切除。
引发酶是指在DNA复制的起始阶段,合成单链RNA引物的一种依赖DNA的RNA聚合酶,全名又称DNA引发酶;RNA引物合成后,DNA聚合酶会沿着引物继续合成单链DNA,此后RNA引物片段会被外切酶5'到3'方向切除。
DNA聚合酶III,是原核生物进行DNA复制时主要使用的一种酶。该酶于1970年由托马斯·科恩伯格发现。这种酶复合物具有很强的持续合成能力。作为DNA复制的主要酶,DNA聚合酶III能以外切酶的形式从3'端到5'端运作以纠正复制过程中的错误。DNA聚合酶III是复制体的组成成分之一,其位于复制分叉处。
DNA聚合酶III,是原核生物进行DNA复制时主要使用的一种酶。该酶于1970年由托马斯·科恩伯格发现。这种酶复合物具有很强的持续合成能力。作为DNA复制的主要酶,DNA聚合酶III能以外切酶的形式从3'端到5'端运作以纠正复制过程中的错误。DNA聚合酶III是复制体的组成成分之一,其位于复制分叉处。
克列诺片段或称克列诺酶,是汉斯·克列诺1970年用枯草杆菌蛋白酶处理大肠杆菌DNA聚合酶Ⅰ时,得到的两个片段中分子量较大的一个,它含有605个氨基酸残基,并有大小两个结构域,其中大结构域具有5'→3'聚合酶和3'→5'外切酶活性,小结构域则具有5'→3'外切酶活性。
mRNA去帽又称mRNA脱帽,是细胞中将MRNA的5′端帽水解还原成5′磷酸基的反应。真核生物细胞中正活跃转译的mRNA会与多核糖体结合,5′端帽会与真核起始因子4E、真核起始因子4G等起始因子结合而难与去帽酶接触,在养分缺乏或受病毒感染等逆境中mRNA的转译可能被抑制,使5′端帽裸露,DCP2等去帽酶可将其5′端帽移除,之后mRNA的5′磷酸基会被外切酶Xrn1等识别,使mRNA被快速降解 。去帽与mRNA降解可能皆是在处理小体中进行。原核生物中也有类似机制,mRNA的5′端帽则可被RppH等去帽酶水解,将三磷酸基转为单磷酸基,促进RNA被降解。
克列诺片段或称克列诺酶,是汉斯·克列诺1970年用枯草杆菌蛋白酶处理大肠杆菌DNA聚合酶Ⅰ时,得到的两个片段中分子量较大的一个,它含有605个氨基酸残基,并有大小两个结构域,其中大结构域具有5'→3'聚合酶和3'→5'外切酶活性,小结构域则具有5'→3'外切酶活性。
核酸内切酶在核酸水解酶中,为可水解分子链内部磷酸二酯键生成寡核苷酸的酶,与核酸外切酶相对应。从对底物的特异性来看,可分为DNaseⅠ、DNaseⅡ等分解DNA的酶;RNase、RNaseT1等分解RNA的酶。一般来说,大都不具碱基特异性,但也有诸如脾脏RNase、RNaseT1等或限制性内切酶那种能够识别并切断特定的碱基或碱基序列的酶。其中的限制内切酶又称限制酶,可切割特定的DNA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