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源 编辑
外滩源是上海一块上海历史悠久的区域,位于上海外滩北端,苏州河黄浦江的交汇处,是近代上海政治、文化、西学、金融、商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并保留了众多历史悠久的建筑,现在正在实施综合改造计划以让它重放光彩。其具体位置为苏州河以南、黄浦江以西、四川路以东、滇池路以北,占地面积为22.9万平方米。
1
相关
圆明园路是位于中国上海市黄浦区的一条南北向道路,南起滇池路,北至苏州路,全长462米。1860年代,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修筑此路。现在圆明园路已被开辟成了步行街,属于外滩源区域中洛克·外滩源项目的一部分。
虎丘路,原名博物院路,是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的一条南北向道路,南起北京东路,北至苏州路,全长334米,宽度为11.5米-15.4米。1860年代初,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修筑此路,1865年命名为上圆明园路。1873年,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博物院设在本路,于是在1886年改名博物馆路。1943年改名虎丘路。沿路为仓库、住宅,有文汇报社。现在虎丘路是上海外滩源地块的一部分。
原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又称外滩源壹号,为外滩源一部分,位于上海市中山东一路33号,是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该建筑包括领事馆和领事官邸两栋房子,始建于1849年,1870年平安夜遭到大火焚毁,1873年完成重建工程。外滩馆址最初占地126亩,目前仍存有58亩,是外滩地区唯一拥有较大规模花园绿地的建筑区域,同时也是外滩地区现存最早的建筑。1873年重建后的领事馆为两层砖木结构建筑,由格罗斯曼和鲍伊斯共同设计完成,并由余洪记营造厂负责建造。建筑样式为文艺复兴府邸风格。建筑屋顶采用传统中式蝴蝶瓦,屋前则为典型的英式花园。而领事官邸则位于领事馆的北侧,与领事馆通过长廊相连。立面采用清水砖,底层外圈采用劵柱廊。
安培洋行大楼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圆明园路97号,是外滩源的组成部分。大楼建于1907年,设计者有待考证。建筑主体呈英国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为砖木混合结构。
原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又称外滩源壹号,为外滩源一部分,位于上海市中山东一路33号,是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该建筑包括领事馆和领事官邸两栋房子,始建于1849年,1870年平安夜遭到大火焚毁,1873年完成重建工程。外滩馆址最初占地126亩,目前仍存有58亩,是外滩地区唯一拥有较大规模花园绿地的建筑区域,同时也是外滩地区现存最早的建筑。1873年重建后的领事馆为两层砖木结构建筑,由格罗斯曼和鲍伊斯共同设计完成,并由余洪记营造厂负责建造。建筑样式为文艺复兴府邸风格。建筑屋顶采用传统中式蝴蝶瓦,屋前则为典型的英式花园。而领事官邸则位于领事馆的北侧,与领事馆通过长廊相连。立面采用清水砖,底层外圈采用劵柱廊。
圆明园路是位于中国上海市黄浦区的一条南北向道路,南起滇池路,北至苏州路,全长462米。1860年代,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修筑此路。现在圆明园路已被开辟成了步行街,属于外滩源区域中洛克·外滩源项目的一部分。
原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又称外滩源壹号,为外滩源一部分,位于上海市中山东一路33号,是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该建筑包括领事馆和领事官邸两栋房子,始建于1849年,1870年平安夜遭到大火焚毁,1873年完成重建工程。外滩馆址最初占地126亩,目前仍存有58亩,是外滩地区唯一拥有较大规模花园绿地的建筑区域,同时也是外滩地区现存最早的建筑。1873年重建后的领事馆为两层砖木结构建筑,由格罗斯曼和鲍伊斯共同设计完成,并由余洪记营造厂负责建造。建筑样式为文艺复兴府邸风格。建筑屋顶采用传统中式蝴蝶瓦,屋前则为典型的英式花园。而领事官邸则位于领事馆的北侧,与领事馆通过长廊相连。立面采用清水砖,底层外圈采用劵柱廊。
原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又称外滩源壹号,为外滩源一部分,位于上海市中山东一路33号,是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该建筑包括领事馆和领事官邸两栋房子,始建于1849年,1870年平安夜遭到大火焚毁,1873年完成重建工程。外滩馆址最初占地126亩,目前仍存有58亩,是外滩地区唯一拥有较大规模花园绿地的建筑区域,同时也是外滩地区现存最早的建筑。1873年重建后的领事馆为两层砖木结构建筑,由格罗斯曼和鲍伊斯共同设计完成,并由余洪记营造厂负责建造。建筑样式为文艺复兴府邸风格。建筑屋顶采用传统中式蝴蝶瓦,屋前则为典型的英式花园。而领事官邸则位于领事馆的北侧,与领事馆通过长廊相连。立面采用清水砖,底层外圈采用劵柱廊。
虎丘路,原名博物院路,是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的一条南北向道路,南起北京东路,北至苏州路,全长334米,宽度为11.5米-15.4米。1860年代初,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修筑此路,1865年命名为上圆明园路。1873年,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博物院设在本路,于是在1886年改名博物馆路。1943年改名虎丘路。沿路为仓库、住宅,有文汇报社。现在虎丘路是上海外滩源地块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