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 编辑
《大公报》是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之一,1902年创刊于天津天津法租界,在中华民国大陆时期是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与南开大学天津碱厂被称为“天津三宝”。1926年至1949年是大公报最辉煌的时期,该报在该时期以奉行“四不主义”最为出名。
1
相关
宋郁文,名湘,中国广东鹤山人,1917年生于广州。1933年入广州《共和报》,历任校对、采访、编辑等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兼主编《铁血画报》,又参加第四战区政治部摄影大队。后兼《大公报》广州分馆记者。1938年10月,转任香港《大公报》战地记者。旋返粤北曲江,历任《大光报》编辑、采访主任、编辑主任、总编辑各职,并创办《风采楼》小报。1941年任《大光报》粤南版副主任兼总经理,又创办《立言报》,后升总编辑,先后兼办《西南日报》、《前锋报》。抗战胜利后,兼办《天行报》、《原子能》杂志。1949年10月,任《星暹日报》、《星泰晚报》编辑。1952年任香港《成报》编辑兼主笔,后兼珠海书院编辑学教授、树仁学院文科教授、信义宗书院新闻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部新闻标题学讲师、香港大学校外课程部新闻文凭班讲师。1966年10月,任中华学术院诗学研究所委员。1969年任香港电台第五台晚间节目《咬文嚼字》主持人。1978年10月,任《名流》月刊总编辑。1985年8月10日病逝。终年68岁。著有《三国杂谈》、《杜甫诗话》、《唐诗戏讲》、《俗语拾趣》、《广州常用语僻字》等。
曾德成,金紫荆星章,太平绅士,前香港民政事务局局长,第七至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大公报总编辑。他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籍贯为广东省顺德龙江镇仙塘村。
战国策派是1940年代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以《战国策》半月刊和重庆《大公报·战国副刊》为中心的一个文化流派。成员主要以大学教授为主,核心是林同济、陈铨、雷海宗、何永佶、贺麟等,而林、陈、雷、何、贺五人均毕业于20世纪20年代的清华学校。他们的主张有很强的德国文化色彩,以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病症的批判为基础,呼唤民族竞存精神,并有国家主义和英雄崇拜的提倡。客观上有利于当时政治当局的宣传,但对鼓舞抗战士气也有积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被视为国民党御用学派受到批判。
新晚报》是香港昔日一份每日傍晚发行的繁体中文报纸,由《大公报》营运,于1950年10月5日创刊,于1997年停刊,为香港最后一份停刊的收费晚报。2012年被收购及以《新晚报》名称复刊,自称为《大公报》之子报。
拍拖报,是报贩售卖报纸的销售策略之一。在1970年代至1980年代,香港报贩在黄昏时段,将早上卖余的报纸两份两份地配对,捆绑销售。例如星岛日报配今夜报,大公报配华侨日报等,都是卖5元。读者拆开只买一份报纸,也要付款5元。
罗孚,原名罗承勋,1921年出生于广西桂林,香港资深报人,原《大公报》副总编辑、《新晚报》总编辑。用过的笔名包括:丝韦、柳苏、辛文芷、吴令湄、文丝、石发、史复、封建余等。
天津碱厂,也称永利碱厂、天碱等,现为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其前身是由“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于1914年在天津市创办的久大精盐公司和1917年依托久大精盐创办的“永利制碱公司”。永利碱厂是中国创建最早的制碱厂,开创了中国化学工业的先河。由该厂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使中国生产的化工产品的首次出口海外。早在192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永利碱厂生产的纯碱获得了金奖和证书,证书中称永利碱厂为“发展中华民国主要化学工业之象征”。在天津的近代史上,永利碱厂和南开大学、《大公报》同时被称为“天津三宝”。
屈颖妍,香港建制派人士,立场亲中,亲建制派及亲中《HKG报》及《快周刊》专栏作家,曾任《壹周刊》副总编辑和任职于《明报》,香港电台第一台亲子节目《我们不是怪兽》节目主持。近年在《明报》、《星岛日报》、《头条日报》、《晴报》、港人讲地、《大公报》及点新闻发表专栏职业评论文章,丈夫为香港传媒人林超荣。
中国史纲》是张荫麟应教育部之请所撰写一本为高中生编写的通史教材,不重考证,也不引原文,是一本纯白话文的中国通史,登载于天津《大公报·史地周刊》,内容始于商代。至抗日前夕只写到到东汉建立。卢沟桥事变之后,张荫麟因避难南下,5年后病逝于贵州遵义浙江大学,《中国史纲》未尝再有新的内容,只是更新了序言部分。1948年正中书局先后再版。
周蜜蜜,籍贯广西罗城,原名周密密、笔名周蜜,是香港香港儿童文学作家列表,也是华南儿童文学家黄庆云与作家周钢鸣的女儿。但她广为人知的原因,却是因为她是前《大公报》编辑罗孚的儿媳,罗海星之妻。六四事件发生后,罗海星在内地被扣押,周蜜蜜于是在电视上向有关当局呼吁,要求释放罗海星,并允许罗孚来香港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