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尔皮茨号战列舰又名提尔比茨号战列舰是纳粹德国战争海军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建造的两艘俾斯麦级战列舰的第二艘舰,它以原德意志帝国海军的缔造者、海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铁必制命名。该舰于1936年11月在威廉港的战争海军造船厂船厂进行龙骨架设,并于两年半后新船下水。全部工程是在1941年2月完成,并随即投入德国舰队服役。如同其姊妹舰俾斯麦号战舰一样,提尔皮茨号的主炮装备有分布在四座双联装炮塔中的380毫米SK C/34型舰炮 。经过一系列的战时修改,提尔皮茨号比俾斯麦号还要重2000公吨,这使它成为了欧洲海军有史以来所建造的最重型战列舰。
拿骚号战列舰是德意志帝国海军为回应英国战列舰无畏号战舰的新船下水而建造的德国第一艘无畏舰,得名于拿骚公国。它于1907年7月22日在威廉港的帝国船厂开始龙骨架设,并在不到一年后的1908年3月7日下水,较无畏号晚了约25个月。它也是拿骚级战列舰四艘战列舰中的首舰,其姊妹舰还包括波森号战列舰、莱茵兰号战列舰和威斯特法伦号战列舰。
德皇威廉二世号战列舰为德意志帝国海军所建造的五艘德皇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前无畏战列舰的第二艘。它于1896年10月在威廉港的帝国船厂开建,至1897年9月14日新船下水。1900年2月13日,该舰被列为海军舰队旗舰投入服役。其主舰炮为安装在两座双联装炮塔内的四门240毫米40倍径速射炮,最高速度为17.5节。
柯尼斯堡号是德国于1920年代建造的三艘柯尼斯堡级轻巡洋舰的首舰,于1929年至1940年4月期间先后服役于国家海军和战争海军,并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其另外两艘姊妹舰为卡尔斯鲁厄号轻巡洋舰和科隆号轻巡洋舰。柯尼斯堡号由威廉港的威廉港战争海军造船厂承建,于1926年4月开始架设龙骨、1927年3月新船下水,至1929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它配备有九门安装在三座三联装炮塔内的150毫米25式速射炮作为主舰炮,最高速度为32节。
埃姆登号是魏玛国家海军于1920年代初单独建造的一艘轻巡洋舰,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建造的首艘大型军舰。它由威廉港的威廉港战争海军造船厂承建,于1921年12月开始架设龙骨、1925年1月新船下水,至1925年10月正式投入舰队服役。其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和协约国裁军委员会的规定所影响。尽管排水量上限为6000长吨,但与当时建造的所有德国军舰一样,埃姆登号超出了这一规模限制。根据协约国的要求,它配备了八门从一战遗留下来的150毫米炮作为主舰炮,最高速度为29节。
科隆号是德国于1920年代建造的三艘柯尼斯堡级轻巡洋舰的末舰,于1929年至1945年3月期间先后服役于国家海军和战争海军,并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其另外两艘姊妹舰为柯尼斯堡号轻巡洋舰和卡尔斯鲁厄号轻巡洋舰。科隆号由威廉港的威廉港战争海军造船厂承建,于1926年8月开始架设龙骨、1928年5月新船下水,至1930年1月15日正式投入使用。它配备有九门安装在三座三联装炮塔内的150毫米25式速射炮作为主舰炮,最高速度为32节。
施瓦本号战列舰是德意志帝国海军所建造的五艘维特尔斯巴赫级战列舰前无畏舰的第四艘,由威廉港的帝国船厂承建。它于1900年进行龙骨架设,至1904年完工,共耗资2167.8万黄金马克。作为由海军少将阿尔弗雷德·冯·铁必制主导的首批主力舰,其姊妹舰还包括有维特尔斯巴赫号战列舰、韦廷号战列舰、策林根号战列舰和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其主舰炮装备有四门240毫米40倍径速射炮,最高速度为18节。
维特尔斯巴赫号战列舰为德意志帝国海军所建造的五艘维特尔斯巴赫级战列舰前无畏舰的主导舰,亦是根据海军少将阿尔弗雷德·冯·铁必制于1898年主导的《德国舰队法》所建之首艘战列舰。它于1899年开始在威廉港的帝国船厂进行龙骨架设,至1902年10月完工。其主舰炮装备有四门240毫米40倍径速射炮,最高速度为18节。
威廉港战争海军造船厂是德国海军的一个造船商,位于汉诺瓦省的威廉港,在1918年至1945年期间,德国海军相当重要的海军基地即位于该处。
斯特拉斯堡号是德意志帝国海军于1910年代建造的四艘马格德堡级小巡洋舰小巡洋舰的三号舰,以艾尔萨斯-洛特林根首府斯特拉斯堡命名。它于1910年在威廉港的帝国船厂开始架设龙骨,至1912年10月完工并交付公海舰队使用。斯特拉斯堡号的主舰炮为十二门105毫米45倍径速射炮,最高速度达27.5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