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性药物 编辑
娱乐性用药是指使用精神药物,透过改变使用者的感知感觉、和情绪来引起意识的变化,目的或是为愉悦,或为其他休闲目的、或为消遣。当精神药物进入使用者的身体时,会产生陶醉的效果。一般而言,娱乐性药物可分为三类:
3
相关
派对用精神科药物是一种从2000年代开始兴起的混合型精神科药物,由摇头丸发展而来,现主要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曾允许使用“娱乐性药物”来“助兴”的地区泛滥。这些药物的主要成分为苄基哌嗪或其派生物。苄基哌嗪本身在多个国家被禁;但在部分管制较少的地区却可自由交易。与此同时,这些药片中混入了多种其他物质,以此延长其迷幻效果,并减低药物的副作用:报导过的其他药物有25C-NBOMe、扑热息痛、辛弗林、无水咖啡因、胡椒碱、可卡因、咪达唑仑、甲喹酮、5-羟色氨酸、TFMPP、MeOPP、pFPP等;有些甚至还混合有茶叶、苦橙、玻璃粉、老鼠药、食盐、洗衣粉之类的异物。最初,媒体报道这种药物时称其为“蝙蝠丸”,因为该药最初被查获时,药片上都压有蝙蝠侠的标志。到了后期,不同的生产商为了识别自己生产的药物,除了以颜色分类,还会在药片压上不同的标志,如美洲豹等。起初不同生产商的药片都有不同名字,例如:蓝蝙蝠、紫蝙蝠、紫美洲豹等,后来都以“派对用精神科药物”统一称呼。
夫拉卡,学名α-Pyrrolidinopentiophenone,俗称砾石,是一种合成的仿兴奋剂卡西酮的化学物质,发展于1960年代。在化学上,夫拉卡与精神中枢兴奋剂吡咯戊酮相关,在化学结构上是prolintane的酮类类似物。被用作娱乐性药物
社会指导影片是一类对儿童和成人进行行为指导的教育影片。起源于美国政府在二战期间拍摄的“习惯养成影片”。1940年代末至1970年代,美国的中小学课堂经常播放这类影片。影片内容涵盖礼貌、语法、社交礼仪、个人健康、身体发育、健身、道德责任、人类的性、儿童保护、爱国思想、种族或社会偏见、青少年犯罪、娱乐性药物以及驾驶安全等。面向成人的题材有婚姻、商业礼仪、安全知识、家庭经济学、职业规划和理财知识等。
吸食,指燃烧特定物质,使它产生烟,之后再利用呼吸,让烟雾进入呼吸道及肺部,从而吸收其中的某些成分进入人体血管的行为。在人类社会中,最常用来燃烧吸食的物质是烟草的叶子,这些叶子常被切成细丝后,用纸卷包裹,制造成香烟,供人吸取。吸食也是一种给药途径,用来摄取娱乐性药物,如吸食大麻、吸食鸦片。在燃烧植物叶子后,其中的原料药可以被蒸发出来,进入肺部。这种方式可以使这些成分更快速进入血管,抵达身体组织。
精神药物,又称精神药品。有些精神药品具有医疗和科学价值。一种化学物质的概称,这些物质能够穿越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大脑脑内神经传导改变,产生兴奋或抑制,如果连续使用能够产生依赖性的药品,例如咖啡因、安钠咖、甲基苯丙胺、巴比妥、苯二氮卓类药物、Z-drugs等。这些药物可被作为娱乐性药物使用。
药物戒断,是指因为停止药物治疗,或停止服用娱乐性药物、烟草、酒精而产生的征候群。在产生物质依赖的现象后突然停止服用药物,可在12至48小时内产生这类急性征候群,可能是抑郁、焦虑、对周边事物不感兴趣,症状持续时间可能长达5至7天。
兴奋剂又称为中枢神经兴奋剂、中枢神经刺激剂是一系列可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和脑部脊髓的精神药物统称,其中包括可以增加活动力的药物、会令人感到愉快和振奋的药物,以及有交感兴奋作用的药物。兴奋剂可以提升警觉心、注意力和活力,同时也增加血压、心跳和呼吸,常用作处方药,但也有用于药物治疗以外的使用,可能做为表现增强物质或是娱乐性药物
亚甲二氧甲基苯丙胺,台湾常见的称呼还包括“摇头丸”、“快乐丸”、“衣服”、“上面”,在香港及南亚等地,这种药则被称为“Fing头丸”、“快乐神”、“劲乐丸”、“狂喜”、“迪士高饼干”等;在其他地方,最常见的称谓是Ecstasy、Adam、Dollar、Fido、Bomb等。MDMA属于苯丙胺类兴奋剂,是一种精神药物,常用作娱乐性药物。预期效应有增加同理心及欣快,也会有感觉增强的效果。若口服的话,药效会在30至45分钟后开始,且持续三至六个小时,有时会用吹药或是吸食的方式服药。2017年为止,还没有MDMA的适应症。
夜蒲,是一种次文化,主要为一班人在夜店聚集消遣。夜蒲多数为社交、联谊、听音乐、跳舞、饮酒及有时候服用娱乐性药物。在夜店多数会听电子舞曲,一般都是节奏强劲。夜蒲人士亦会借此认识新朋友,寻找一夜情对象等,因此社会不少人士都认为夜蒲是不正经的行为。在夜店打歌的称为DJ。
药物戒断,是指因为停止药物治疗,或停止服用娱乐性药物、烟草、酒精而产生的征候群。在产生物质依赖的现象后突然停止服用药物,可在12至48小时内产生这类急性征候群,可能是抑郁、焦虑、对周边事物不感兴趣,症状持续时间可能长达5至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