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中子探测器是观测微中子的实验设备。
由于微中子只参与弱交互作用,一般探测器需要建造得够大,以接收到足够数量的微中子讯号。
微中子探测器一般会选择建造在地底深处,以屏蔽宇宙射线以及其它背景辐射。微中子天文学目前仍未成熟,现今已确认来自地球以外的讯号来源只有太阳和超新星SN 1987A。然而未来微中子观测站将“为天文学家提供透析宇宙的展新视野”。
宇宙射线散裂是自然发生的一种核分裂和核合成形式,它经由宇宙射线撞击物质产生新的化学元素。宇宙射线是来自地球之外的高能次原子粒子,主要是飘荡在空间中的电子和Α粒子。当宇宙射线撞击到物质,包括其他的宇宙射线,就会造成散裂。碰撞的结果是被撞的大的核子会逐出核子,这种过程不仅在宇宙的深处进行,宇宙射线的撞击也在我们的上层大气层内进行。
氮-14是氮的同位素之一,为稳定同位素,原子核包含了七个质子和七的中子,是最常见的同位素,丰度有99.636%,在高空中,氮-14被宇宙射线轰击,并产生有放射性的碳-14。一般来说,氮-14在宇宙中是被恒星合成的,在碳氮氧循环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高能天文学是研究天体所释放的高能量电磁波的一个天文学分支。高能天文学包含伽马射线天文学、X射线天文学和极紫外线天文学;并且也研究微中子和宇宙射线。而这些物理现象的研究也常被称为高能天文物理学。
在天文学,星际物质是存在于星系的恒星系统之外,在外太空中的物质和辐射。这些物质的形式包括电离的气体、原子、和分子,以及宇宙尘和宇宙射线。它们填充了星际空间,并且顺利地融入周围的外太空。能量以电磁辐射的形式占据相同体积的星际辐射场。
空气簇射:宇宙射线进入大气层,与大气中的分子多次碰撞,相互作用后,产生许多游离的粒子和电磁辐射;在许多公里范围内出现彩色的射束;这种现象称为空气簇射。
这是天文学家布鲁诺·罗西于1930年末观察宇宙射线时发现的。
宇宙射线中包含各种粒子,如:质子、核、电子、光子、正电子等,以及电磁辐射。它们冲击空气中的分子,产生许多带能量的不稳定正子,衰变成其它的粒子和电磁辐射。
它们是空气簇射中的部分成分。宇宙射线和空气分子碰撞后,主要产生介子;也有K介子。它们是不稳定的,不久就衰变为其它粒子。其中的中性介子衰变为光子;光子和空气相互作用而产生电磁波和更多的光子和正子;这就是空气簇射彩色光的成因。
直到现在,超高能宇宙射线的本质和来源仍然是个谜。
天体物理学者计划测量广泛空气簇射的深度、二次发射粒子的数目、入射粒子的质量和能量的关系,来得到超高宇宙射线成分的知识。
皮埃尔和欧捷合作测量了从超高能宇宙射线而来的广泛空气簇射数据,得出能量在10的19次方eV范围的宇宙射线的平均质量是渐渐增大的。
碳14或放射性碳是碳元素的一种具放射性的同位素,于1940年2月27日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放射性实验室的马丁·卡门和萨姆·鲁本首先发现。它透过宇宙射线撞击空气中的氮原子所产生。碳-14原子核由6个质子和8个中子组成。其半衰期约为5,730±40年,衰变方式为Β衰变,碳14原子转变为氮-14原子。在地球上有99%的碳以碳-12的形式存在,有大约1%的碳以碳-13的形式存在,只有万亿分之一是碳-14,存在于大气中。
罗伯特·安德鲁斯·密立根,美国物理学家,1922年IEEE爱迪生奖章得主与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10-1917年曾以油滴实验精确地测得出基本电荷的电荷量e的值,从而确定了电荷的不连续性,1916年曾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公式是正确的,并测定了普朗克常数;另外他在宇宙射线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
碳14或放射性碳是碳元素的一种具放射性的同位素,于1940年2月27日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放射性实验室的马丁·卡门和萨姆·鲁本首先发现。它透过宇宙射线撞击空气中的氮原子所产生。碳-14原子核由6个质子和8个中子组成。其半衰期约为5,730±40年,衰变方式为Β衰变,碳14原子转变为氮-14原子。在地球上有99%的碳以碳-12的形式存在,有大约1%的碳以碳-13的形式存在,只有万亿分之一是碳-14,存在于大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