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广义地说,是研究一个社会生产、资本、流通、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学科。第一个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个词语的人是法国的安托万·德·蒙克莱田,他于1615年出版了《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亚当·斯密认为是研究“国民财富的产生和分配”的科学,目前国际普遍用宏观经济学这个词来代替。
魏尚进,是著名美籍华人经济学家,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政府治理和改革、中国经济以及宏观经济学为其主要研究领域。2007年至今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讲座教授。2014年8月-2016年8月担任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领导经济研究与区域合作局并担任亚开行评论经济问题的发言人。他曾任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研究组主任、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世界银行顾问等职务。
米尔顿·佛利民,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第二代芝加哥经济学派领军人物。佛利民以研究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史、统计学、及主张自由放任资本主义而闻名,1976年取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扬他在消费分析、货币供应理论及历史、和稳定政策复杂性等范畴的贡献,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且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
现代货币理论是一种非主流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理论,认为现代货币体系实际上是一种政府信用货币体系。
现代货币理论即主权国家的货币并不与任何商品和其他外币挂钩,只与未来税收与公债相对应。因为主权货币具有无限法偿性质,没有名义预算约束,只存在通货膨胀的实际约束。主张功能性财政,即应由财政部代替中央银行承担实现消灭失业率和避免过度的通货膨胀的职能。
经济学原理是经济学基础的知识,主要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在微观经济学中,主要讲的是价格理论,有关市场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个体市场行为,其中包括有供给和需求,和博弈论的初级内容;宏观经济学,是以市场宏观经济为主,考虑政府的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其中包括通货膨胀、贴现率、利率、税收以及汇率等相关政策对经济体的影响。
经济学学士,经济学学学士学位,英文简称BEc,顺利完成高等教育中经济学类课程能获得的学士学位。一般需要完成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会计学、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等经济类课程,同时也会可能需要完成如合同法学之类与经济相关的配套课程。
国际金融学本质上是开放式经济的货币宏观经济学,因而它往往被认为是货币银行学的一个必然组成部分,主要关心在一个资金广泛流动和灵活多变的汇率制度环境下,同时实现内外均衡的条件和方法。
芬恩·基德兰德,出生于挪威斯塔万格附近,挪威著名经济学家,目前他是圣塔芭芭拉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教授,此前他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泰珀商学院任教。2004年基德兰德与爱德华·普雷斯科特一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成就:推动了动态宏观经济学在经济政策的时间连贯性和商业周期的驱动力量方面的研究。
国际政治经济学,又称全球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国际政治与世界经济如何互相影响的学科。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一个子领域,与宏观经济学、国际商务、国际发展和发展经济学等领域关系密切。它也关注全球经济交流下的收益分配结果。
凯恩斯效应,又名凯恩斯利率效应,是宏观经济学中利率传导机制的一种。宏观经济中,决定利率的主要因素是货币供求,而货币实际量是由货币供应量M和物价水平P决定的,当物价水平P上升而名义货币量M不变时,实际货币量减少;实际货币量减少,即实际货币供应量减少;实际货币供应量减少,引起利率r上升;利率r上升的后果就是投资I减少,而投资I支出减少就从而引发社会总需求减少。物价和总需求反方向的这种变化称为凯恩斯效应。简而言之,价格变化对整个商品需求的影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