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 编辑
传福音是指传播基督信仰的行为,亦称传道、讲道、传教、宣教、布道、福传,其字源来自耶稣在世时的通用语——通用希腊语的“https://en.wiktionary.org/wiki/εὐαγγέλιον|wiktionary:εὐαγγέλιον”,意为“好消息”,后引申为传播基督福音
2
相关
基督宗教在台湾的发展历史始于17世纪中期的台湾荷西统治时期,但全面性的发展则起始于19世纪中期台湾开港之后。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等基督教基督教派系在台湾都有教会,但“基督教”一词在台湾通常专指新教,与其他汉语圈地区的情形相同。新教由于宣教较为活跃,是三大宗派中在台信仰人口最多的。
布永康,德国五旬节派牧师,有“火焰布道家”之称。为国际宣教机构“基督传万邦”的创立者与负责人。布永康牧师以举办大型的非洲布道会而闻名。他是牧师之子,于威尔斯圣经学院毕业后,他在德国按立礼及牧会七年,之后转至非洲开始宣教工作。
乙川弘文,原姓知野,是日本曹洞宗僧侣,长期在美国宣教
传教站是传教士在特定地区宣教时之住所,通常是基督教的宣教士。
宋伊丽莎白医师,又作Elizabeth Blackburn Christie、Elizabeth Christie、Christie、宋牧师娘、伊利莎白医生、宋忠坚牧师娘、伊利沙伯、宋以利,是一位出身苏格兰格拉斯哥的医师。她曾长年在南台湾从事医疗及宣教
拉明·珊拿,美国基督教学者,耶鲁大学但以理·威利斯·詹姆斯宣教和世界基督教教授 和历史教授。他也是耶鲁-爱丁堡群组 的创办人。
新港社,又名浊醪醪、打好汝汝,为17世纪台湾原住民西拉雅族的四大社之一,位于今台南市新市区一带,该区的“社内里”即因属新港社内之主要聚落所在而名。其为台湾最早接受西方文明的区域,在1636年,当时台湾荷兰统治时期的荷兰人在新港社兴建教堂宣教,并以罗马字罗马化其使用的语言新港语,称之为“新港文书”。1636年5月26日,第一所学校在新港社建立;迄今新市耆老仍有荷兰人设“文书馆”之说。
约翰·穆德诺贝尔奖|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的基督教领袖、布道家及社会工作者。为十九和二十世纪基督教普世教会合一运动最为重要的人物。他曾长期领导基督教青年会和学生志愿宣教运动,组织国内外青年投入宣教及社会服务工作。他又推动普世教会合一运动,曾主持历史性的爱丁堡宣教会议,联合各宗派在宣教大使命下合一,此一会议成为二十世纪教会合一运动的起头,并启发及指示了许多二十世纪普世教会合一运动的重要人物。当1948年普世教会协会成立时,大会尊崇他对教会合一运动的伟大贡献,而推举他为终身荣誉会长。他也在1946年获颁诺贝尔和平奖,以表扬对跨越国界沟通与事工合作、促进世界和平的贡献。
约翰·穆德诺贝尔奖|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的基督教领袖、布道家及社会工作者。为十九和二十世纪基督教普世教会合一运动最为重要的人物。他曾长期领导基督教青年会和学生志愿宣教运动,组织国内外青年投入宣教及社会服务工作。他又推动普世教会合一运动,曾主持历史性的爱丁堡宣教会议,联合各宗派在宣教大使命下合一,此一会议成为二十世纪教会合一运动的起头,并启发及指示了许多二十世纪普世教会合一运动的重要人物。当1948年普世教会协会成立时,大会尊崇他对教会合一运动的伟大贡献,而推举他为终身荣誉会长。他也在1946年获颁诺贝尔和平奖,以表扬对跨越国界沟通与事工合作、促进世界和平的贡献。
赖德烈,本名肯尼斯·斯科特·拉图雷特,美国历史学家。 他在20世纪初在中国宣教和教育。虽然他不懂汉语,他对基督教史、中国历史和东亚与美国关系的学术研究令他名声渐起。赖德烈是近年来一位主要撰写基督教历史的先驱;他认真地处理基督教在六大洲的处境,并从宣教的视角判定基督教历史的本质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