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 (经) 编辑
《尚书》,原称为《书》,为先秦时代政治文献的汇编,内容以上古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王、重臣进行宣示布告的讲话记录为主。《尚书》为中国文学散文创作之祖,文风质朴。不过对后人来说,由于年代极其久远,其用语“诘屈聱牙”,颇为难读。
2
相关
诸葛瑾,表字子瑜,琅琊阳都人。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孙吴的政治家和武将,诸葛瑾胞弟是仕于蜀汉的诸葛亮,族弟是仕于魏的诸葛诞;官至太傅和大将军,其子诸葛恪也在东吴官至太傅及丞相。生于经学世家的诸葛瑾,治《毛诗》、《尚书》及《左氏春秋》。诸葛瑾公私分明,虽与胞弟诸葛亮阔别多年,但因各为其主,在出使蜀汉时,兄弟聚面只谈论公务,私下不相往来,但会互通书信作问候,现存有诸葛亮写给诸葛瑾的《与兄瑾书》多篇。
尚书大传》是对《尚书》的解释性著作,作者和成书时间均无法完全确定。目前只有后人辑本传世,以皮锡瑞本最佳。
十三经是十三部儒家经书的合称,是儒学的核心文献,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附春秋》、《公羊传》、《穀梁传》、《孝经》、《尔雅》、《论语》和《孟子》。“十三经”的整体性概念成熟于明朝,以万历十二年明神宗颁布诏令钦定《十三经注疏》为完全确立的标志;是从汉武帝确立五经博士开始,学术潮流与政治权力不断调整儒家经书名目的共同成果,是儒家经书的最近一次结集。
正始石经刻于正始二年是用隶书、小篆及古文三种字体刻写的《尚书》及《春秋经》石碑。原来立于洛阳太学,后来经过多次搬迁,现时遗址在河南省偃师县佃庄乡。
五经正义》,原名《五经义疏》,专指《周易》、《尚书》、《毛诗》、《礼记》、《春秋》五部儒家十三经的注解之疏义。由唐太宗诏令孔颖达主持,由诸儒共参议,贞观十六年撰成,续有修正,直到唐高宗永徽四年才颁布。初名“义赞”,诏改称“正义”。
伏生,一名胜、念,表字子贱,济南人,西汉经学家。早年为秦朝博士官,专门研究《尚书》,是第一位《尚书》的讲授者,知名儒学家孔安国曾向其学习。所谓今本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就是由他保存而流传至今的。
十三经是十三部儒家经书的合称,是儒学的核心文献,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附春秋》、《公羊传》、《穀梁传》、《孝经》、《尔雅》、《论语》和《孟子》。“十三经”的整体性概念成熟于明朝,以万历十二年明神宗颁布诏令钦定《十三经注疏》为完全确立的标志;是从汉武帝确立五经博士开始,学术潮流与政治权力不断调整儒家经书名目的共同成果,是儒家经书的最近一次结集。
正始石经刻于正始二年是用隶书、小篆及古文三种字体刻写的《尚书》及《春秋经》石碑。原来立于洛阳太学,后来经过多次搬迁,现时遗址在河南省偃师县佃庄乡。
诸葛瑾,表字子瑜,琅琊阳都人。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孙吴的政治家和武将,诸葛瑾胞弟是仕于蜀汉的诸葛亮,族弟是仕于魏的诸葛诞;官至太傅和大将军,其子诸葛恪也在东吴官至太傅及丞相。生于经学世家的诸葛瑾,治《毛诗》、《尚书》及《左氏春秋》。诸葛瑾公私分明,虽与胞弟诸葛亮阔别多年,但因各为其主,在出使蜀汉时,兄弟聚面只谈论公务,私下不相往来,但会互通书信作问候,现存有诸葛亮写给诸葛瑾的《与兄瑾书》多篇。
正始石经刻于正始二年是用隶书、小篆及古文三种字体刻写的《尚书》及《春秋经》石碑。原来立于洛阳太学,后来经过多次搬迁,现时遗址在河南省偃师县佃庄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