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门,又称台湾府城大西门,是清朝台湾府城的14座城门之一,建于1723年,原位在今西罗殿庙址,1788年林爽文事件之后,清廷意识到城防的重要性,于1791年将大西门东移至宫后街。明治35年展开较大规模的城垣拆除行动,首先拆除今成功路至民生路段的西门段城垣及大西门,用以开辟火车站到安平的通道。台南厅长山形修人认为剩余的一座城门置于十字路口造成交通不便,于是上陈总督府,于1907年遭到拆除。
镇海门,又称台湾府城大西门,是清朝台湾府城的14座城门之一,建于1723年,原位在今西罗殿庙址,1788年林爽文事件之后,清廷意识到城防的重要性,于1791年将大西门东移至宫后街。明治35年展开较大规模的城垣拆除行动,首先拆除今成功路至民生路段的西门段城垣及大西门,用以开辟火车站到安平的通道。台南厅长山形修人认为剩余的一座城门置于十字路口造成交通不便,于是上陈总督府,于1907年遭到拆除。
镇海门,又称台湾府城大西门,是清朝台湾府城的14座城门之一,建于1723年,原位在今西罗殿庙址,1788年林爽文事件之后,清廷意识到城防的重要性,于1791年将大西门东移至宫后街。明治35年展开较大规模的城垣拆除行动,首先拆除今成功路至民生路段的西门段城垣及大西门,用以开辟火车站到安平的通道。台南厅长山形修人认为剩余的一座城门置于十字路口造成交通不便,于是上陈总督府,于1907年遭到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