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阴县 (浙江省) 编辑
山阴县是中国浙江省绍兴地区历史上的一个旧名。
10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蔡元培,一名敳,字仲申,又字鹤卿、民友、孑民,号隺庼,小名宜哥,小字意可,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馀,浙江绍兴山阴县人,原籍浙江诸暨,中国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中国近代民族学研究的先驱。
赵晔,字长君,会稽山阴县人。从他曾在杜抚处学诗经历推测,大约是东汉建武年间东汉史学家、文学家。根据今人张觉的观点,赵晔大约生于公元40年前后,可能卒于公元130年前后,生活于东汉汉明帝、汉章帝、汉和帝、汉殇帝、汉安帝之时。
会稽郡,中国古郡名。秦朝置,郡治在吴县,辖春秋时期时长江以南的吴国、越国故地。西汉初曾为韩信楚国、刘贾荆国、刘濞吴国领地。七国之乱后复置会稽郡。西汉末年,会稽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江苏南部、上海西部、浙江大部以及福建地区,是当时辖境最为广阔的一郡。隶属于扬州。东汉中期,分会稽郡钱塘江以北诸县置吴郡。会稽郡治所移至山阴县,领十五县。三国孙吴时分会稽郡置临海郡、建安郡、东阳郡。西晋至南朝末年,会稽郡仅辖今绍兴、宁波一带。隋文帝灭陈朝,废会稽郡,置吴州。隋炀帝改吴州为越州,后又改为会稽郡。唐朝初置越州,唐玄宗改越州为会稽郡,唐肃宗时复为越州。
三江闸位于中国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斗门镇三江村西北约300米处,东南-西北向跨钱清江,西侧与汤公大桥相接,因地处钱塘江、曹娥江与钱清江三江汇合处而得名,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砌石结构多孔水闸。该闸为明嘉靖十六年由绍兴知府汤绍恩主持修建,后不断重修,原与萧绍海塘相连,作为萧绍平原水网的控制枢纽,可外扼潮汐、内主泄蓄,解除山阴县、会稽县、萧山三县的旱涝潮灾,同时可保障萧绍运河稳定的水位、水量和良好的航运条件。
东浦街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下属的一个街道办事处,位于市区西北约7.5公里,面积30.78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6.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2万。该镇旧名浦阳里,因地处原山阴县东部,地势低洼,多河港,故名东浦。境内河湖密布,水流纵横,居民沿河而居,桥梁遍布,较好地保留了江南水乡风貌,是绍兴“水乡”、“桥乡”、“酒乡”、“名士之乡”的缩影,2007年被列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谢𬨎,会稽郡山阴县人。南朝《宋书》载其家族和王茂之的琅琊王氏并称“南北之望族”。晋孝武太元曾官拜中将军。隆安二年任会稽内史,复请王镇之为山阴令。任职期间,治理鉴湖,修筑古塘。东晋时五斗米道领袖孙泰谋划作乱,会稽郡内史谢𬨎首先揭发了他的阴谋,使得孙泰之侄孙恩对其极为痛恨。
徐锡麟,字伯荪,别号光汉子,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东浦镇人。清末革命家。
阚泽,表字德润,会稽郡山阴县人,东汉末及三国时期的学者。
会稽郡,中国古郡名。秦朝置,郡治在吴县,辖春秋时期时长江以南的吴国、越国故地。西汉初曾为韩信楚国、刘贾荆国、刘濞吴国领地。七国之乱后复置会稽郡。西汉末年,会稽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江苏南部、上海西部、浙江大部以及福建地区,是当时辖境最为广阔的一郡。隶属于扬州。东汉中期,分会稽郡钱塘江以北诸县置吴郡。会稽郡治所移至山阴县,领十五县。三国孙吴时分会稽郡置临海郡、建安郡、东阳郡。西晋至南朝末年,会稽郡仅辖今绍兴、宁波一带。隋文帝灭陈朝,废会稽郡,置吴州。隋炀帝改吴州为越州,后又改为会稽郡。唐朝初置越州,唐玄宗改越州为会稽郡,唐肃宗时复为越州。
汤寿潜,字蛰先,人称汤蛰老,浙江省山阴县天乐乡人,祖籍福建省闽县。汤寿潜是清末民初实业家和政治活动家,早年投身戊戌变法和立宪运动,晚年在保路运动中领导浙江全省铁路公司成功反抗清政府出卖利权,并在后来的辛亥革命中一度领导浙江革命,担任首任浙江都督,张謇称其“夙以时务致称,晚以铁路见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