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国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为一个地域性的泛称。由于战国七雄之中,除秦国以外的韩国、赵、魏国、楚国、燕国、田齐六国都在崤函以东,故也有“山东六国”之称。
邙山,山名,又名氓山,古名郏山,又称北邙,俗称邙岭。位于河南西部,是秦岭山脉的北支,距离太行山四五百公里,靠近黄河边上,与崤山互为犄角,古有天险之称。
关东是战国至唐代对函谷关及其依托的崤山以东地区的称呼,亦称“山东”;包括了今河南、山西、河北、山东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如《三国志·魏书·钟繇传》记载:“是时,汉帝在西京,李催、郭汜等乱长安关中,与关东断绝。”;《旧唐书·李勉传》“至德初,从至灵武,拜监察御史,时,关东献俘百余,诏并处斩。”唐代以后,长安被废弃,中国政治中心东移,函谷关地位下降,关东一词也失去了原有的地理与政治意义,淡出人们的视野。
邙山,山名,又名氓山,古名郏山,又称北邙,俗称邙岭。位于河南西部,是秦岭山脉的北支,距离太行山四五百公里,靠近黄河边上,与崤山互为犄角,古有天险之称。
崤函,中国古地名,指崤山与函谷关,两者都在今天河南省,大致在灵宝市、陕县范围。战国时代,崤函以东,称为山东,与西方的秦国相对。
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国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为一个地域性的泛称。由于战国七雄之中,除秦国以外的韩国、赵、魏国、楚国、燕国、田齐六国都在崤函以东,故也有“山东六国”之称。
秦岭是横贯中国中部的一座褶皱山脉,西起甘肃临洮,东到河南省的崤山、熊耳山-嵩山和伏牛山地区,主体位于陕西省中南部,是陕西省关中地区与陕南地区的分界线,呈东西走向,长1600公里。宽200~300公里,海拔2000~3000米。
战国七雄是中国古代战国七个较强的诸侯国的统称。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无数次兼并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从数百减少到数十。到战国后期,仅剩下七个实力较强的周天子分封或自立的诸侯国,分别为秦国、齐国、燕国、楚国、魏国、赵、韩国,合称为“战国七雄”。常与春秋五霸并称。七国中,韩、赵、魏为三家分晋后产生的诸侯。除战国七雄外,小国尚有宋国、卫国、东周国、中山国、鲁国、滕国、邹国、费国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惟中山国与他国互王,《战国策》载其国之策,宋国也在战国后期称王,有一定的实力。在这七雄之中,以秦中后期国力最强,齐国在战国中期崛起,并一度与秦国并列为东西二帝,韩最弱小,魏都大梁最壮观,赵国多名将,燕与中原来往甚少,楚国领土广阔。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崤山以东。因此该六国又称“山东六国”。前230年,秦灭韩,开启了统一六国的序幕。燕太子丹谋刺秦始皇失败导致身死国灭后,公元前221年,秦军围临淄灭齐,结束战国群雄割据。
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国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为一个地域性的泛称。由于战国七雄之中,除秦国以外的韩国、赵、魏国、楚国、燕国、田齐六国都在崤函以东,故也有“山东六国”之称。
金太祖天辅七年,金国以平州为南京。金太宗天会三年,夺取燕京。天会五年,废除平州南京之号。同年夺得宋朝首都开封府,称为汴京。完颜亮贞元元年称开封府为南京,改汴京路设置南京路,治所在开封府,辖境包括今河南省淮河以北,崤山、熊耳山以东,黄河、延津县、封丘县、原阳县以南。安徽省砀山县,淮河以北、涡河以西。山东省曹县、武城县、鱼台县、单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