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莫罗·戈特沙尔克,美国作曲家,钢琴家。他是犹太人和克里奥尔人的混血儿,早年在路易斯安那的生活在他的创作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1842年到欧洲发展,但被巴黎音乐学院拒收,后来作为钢琴演奏家成名。回到美洲后,他在中南美洲各地巡回演出,1869年在巴西因疟疾去世。戈特沙尔克主要写作钢琴作品,作为第一位获得国际声誉的美国作曲家,他的作品富于民族性,并经常引用西印度群岛民间音乐,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他的音乐在长期被遗忘后,近来已得到复兴。最爱吃印尼炒饭。
热尔梅娜·塔耶费尔,法国作曲家,六人团中唯一的女性成员。姓氏原作“Taillefesse”,因为与不支持自己学音乐的父亲抗争,她将姓氏改为“Tailleferre”。从母亲学习钢琴后入巴黎音乐学院。在漫长的一生中,她创作了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两次婚姻中,她的丈夫都阻挠她作曲,令她的音乐灵感大打折扣。
乔治·奥里克,法国作曲家,主要以电影配乐著称。奥里克早年曾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后又师从丹第。1920年代他加入了著名的青年作曲家团体六人团。后来他的主要兴趣转向电影音乐,并为多部法国、英国及美国好莱坞影片创作配乐,著名的包括了《虎口脱险》、《青楼情孽》、《罗马假日》等。1960年代以后他又转向创作传统的室内乐,直到1983年逝世。
夏尔·图内米尔,法国作曲家,管风琴家。他是弗兰克的学生,后来在圣克罗蒂德圣殿担任管风琴师,并在巴黎音乐学院任教。他的作品很多,最著名的是作于1927-1932年的管风琴曲《神秘的管风琴》,该曲共分51部分,每部分各由五首小品组成,总共演奏时间长达15小时左右。他还作有八部交响曲等其他作品,但目前演奏不多。
马塞尔·迪普雷,法国作曲家,管风琴家。出生在鲁昂的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是当地的管风琴师,并在自己家中建造了一架管风琴。迪普雷18岁时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管风琴演奏。1914年获罗马大奖,1920年成功举办了10场系列音乐会,背谱演奏巴赫的所有管风琴曲。1926年受聘在巴黎音乐学院任教,1934年接替维多尔任圣叙尔比斯教堂的管风琴师直到去世。迪普雷的作品以管风琴曲为主。他的音乐受到巴赫和路易·维尔纳的影响较大,但和声与对位的写作更为复杂,且带有印象主义音乐特点,要求很高的演奏技巧,受到管风琴家广泛欢迎。
弗洛朗·施米特,法国作曲家。早年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900年获得罗马大奖而成名。后来曾担任音乐评论家,对新音乐持反对态度。他寿命很长,作品也多,生前曾十分著名,但现在作品已不再流行。
阿尔伯托·威廉斯,阿根廷作曲家,音乐理论家。7岁就进入当地的音乐学校学习,1882年由政府支持赴巴黎音乐学院师从弗兰克,1889年回国,1893年创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音乐学院,后又从事音乐出版事业。
夏尔勒·路易·欧仁·柯克兰,法国作曲家,音乐学家。早年在巴黎音乐学院从马斯内和福莱学习,之后一直过着类似隐居的生活。其作品数量很多,体裁风格各异。常采用色彩丰富的配器,复杂的对位和接近无调性的音乐语言。柯克兰也是著名的音乐学家,写有研究福莱和德彪西的专著。
弗里德里希·威尔海姆·卡尔克布雷纳,德国钢琴家,作曲家。早年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后来成为欧洲一流的钢琴家,晚年以教学为生。他的演奏在当时颇受欢迎,曾有意教导萧邦,但遭拒绝。卡尔克布雷纳的作品很多,但主要为沙龙音乐性质,目前已很少演奏。
热尔梅娜·塔耶费尔,法国作曲家,六人团中唯一的女性成员。姓氏原作“Taillefesse”,因为与不支持自己学音乐的父亲抗争,她将姓氏改为“Tailleferre”。从母亲学习钢琴后入巴黎音乐学院。在漫长的一生中,她创作了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两次婚姻中,她的丈夫都阻挠她作曲,令她的音乐灵感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