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 编辑
,或写作,又称为檀那、布施波罗蜜。源自婆罗门教传统,古印度人相信布施穷困会获福无量,每逢节庆王室都会行布施。佛教认同布施行为,并将其列入菩萨六度之一,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方式。以福利施与人,以财施、法施、无畏施为主,也就是施与财物、饮食乃至佛法为本义。意即为了帮助一切众生,将自己所拥有的财物或法给予众生。
1
相关
慈善是一种善良意愿的社会活动,可能包含布施、救济贫苦、动物保护甚至环境保护等。慈善事业的实践意味着自愿向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作为一种人道主义行为。
斋戒月是伊斯兰教的一个习俗,会在伊斯兰历的第九个月进行。根据《古兰经》,未能恪守斋戒者,事后可以补行斋戒。无法补行的,可布施食物给老人弱或贫民,即“抵斋”
,来以此赎罪。
佛说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简称《地狱经》,佛教典籍,东汉安世高翻译,主要由佛陀为众生讲述地狱中苦难。该经旨在描述地狱中众生的痛苦、及其罪过,并教导众生孝敬父母、师长、尊重佛教三宝,并勤奋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慈悲、平等;不欺孤老,不轻下贱,护彼如己。如果能做到这些,就能永远离苦。同时期望菩萨等修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境界的众生帮助其他众生远离痛苦,使得地狱永远消失、苦难消亡。
斋戒月是伊斯兰教的一个习俗,会在伊斯兰历的第九个月进行。根据《古兰经》,未能恪守斋戒者,事后可以补行斋戒。无法补行的,可布施食物给老人弱或贫民,即“抵斋”
,来以此赎罪。
蒙山施食仪,又称放蒙山,汉传佛教中的一种仪轨,源自于密宗,属于放焰口的一种,经由持咒、观想及开示等仪式,将无量饮食及水布施给饿鬼道的众生,解除他们的饥渴与痛苦,并令其发菩提心,劝其忏悔,现为汉传佛教寺院中的常见晚课,认为可以增进行者的慈悲。
檀越,佛家术语,梵文为dānapati,音译为檀那钵底、旦那帕体、达纳帕蒂,佛家术语。又称檀越主、旦那主、檀那主,意为施主,即布施寺院、僧侣衣食,或捐献香火钱举办祭典、法会等的善信。
檀越,佛家术语,梵文为dānapati,音译为檀那钵底、旦那帕体、达纳帕蒂,佛家术语。又称檀越主、旦那主、檀那主,意为施主,即布施寺院、僧侣衣食,或捐献香火钱举办祭典、法会等的善信。
末法无戒,佛教术语,指在末法时期不需要遵守细琐的佛教戒律。这个学说盛行于日莲宗,净土真宗因为允许出家比丘食肉娶妻,所以也支持这个说法。最早由日莲提出,他认为在末法时期,包括布施、持戒等五波罗密皆没有用处,唯一只能一心信持,称念南无妙法莲华经。这个想法之后被日莲宗归纳为末法无戒学说。
伊赫桑或阿赫桑,与伊斯兰、伊玛尼在伊斯兰教中并称为三维。伊赫桑是一种道德的标准,可译成“善行”,指“去做美好的事情”。本是阿拉伯语词汇,意指“完美”、“卓越”之意思。这是指把某人内在的信心表露出来,付诸在言行之上,是宗教信仰附带的一种社会责任意识。如诚信、宽容、保护妇女与孤儿、布施贫苦、解放奴隶等皆属之。伊赫桑相对于伊斯兰及伊玛尼,伊赫桑的概念与动机联系在一起。“伊赫桑”的人被称为穆赫辛。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在真主的协助和指导下,才可以达到真正的伊赫桑。因此,伊赫桑也是穆斯林男女喜爱采用的名字。
檀越,佛家术语,梵文为dānapati,音译为檀那钵底、旦那帕体、达纳帕蒂,佛家术语。又称檀越主、旦那主、檀那主,意为施主,即布施寺院、僧侣衣食,或捐献香火钱举办祭典、法会等的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