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租屋邨 编辑
廉租屋邨是香港屋宇建设委员会兴建的公共房屋,共有十个,由1958年至1975年期间落成。
1
相关
政府廉租屋,全称政府廉租屋计划,是香港政府于1962年至1973年推行的建屋计划,由工务司署设计及建筑,建成后由香港屋宇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至1973年,政府廉租屋归入新成立的香港房屋委员会管理,并与所有前屋建会廉租屋邨,以及日后房委会兴建的屋邨统一划为“香港公共屋邨”。
福来邨是香港新界荃湾市中心的一条香港公屋,于1963年开始落成,是前香港屋宇建设委员会兴建的十个廉租屋邨之一,现由香港房屋委员会管理。屋邨位于青山公路-荃湾段、大涌道、海坝街和路德围之间,部分土地为填海所得,占地逾3.82公顷。
政府廉租屋,全称政府廉租屋计划,是香港政府于1962年至1973年推行的建屋计划,由工务司署设计及建筑,建成后由香港屋宇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至1973年,政府廉租屋归入新成立的香港房屋委员会管理,并与所有前屋建会廉租屋邨,以及日后房委会兴建的屋邨统一划为“香港公共屋邨”。
政府廉租屋,全称政府廉租屋计划,是香港政府于1962年至1973年推行的建屋计划,由工务司署设计及建筑,建成后由香港屋宇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至1973年,政府廉租屋归入新成立的香港房屋委员会管理,并与所有前屋建会廉租屋邨,以及日后房委会兴建的屋邨统一划为“香港公共屋邨”。
徙置区是香港早期的出租香港公共房屋,于1954年至1975年间兴建,主要分布于较早开发的香港新市镇,由徙置事务处管理。1973年,屋宇建设委员会改制成为香港房屋委员会;徙置区与其他政府出租房屋统称“香港公共屋邨”:徙置区称为“乙类屋邨”、屋建会廉租屋邨及政府廉租屋则称为“甲类屋邨”。现时,第一至六型大厦除石硖尾邨第41座及石篱邨第10和11座,均已拆卸或重建,而第七型大厦亦已有部分开始重建。
徙置区是香港早期的出租香港公共房屋,于1954年至1975年间兴建,主要分布于较早开发的香港新市镇,由徙置事务处管理。1973年,屋宇建设委员会改制成为香港房屋委员会;徙置区与其他政府出租房屋统称“香港公共屋邨”:徙置区称为“乙类屋邨”、屋建会廉租屋邨及政府廉租屋则称为“甲类屋邨”。现时,第一至六型大厦除石硖尾邨第41座及石篱邨第10和11座,均已拆卸或重建,而第七型大厦亦已有部分开始重建。
徙置区是香港早期的出租香港公共房屋,于1954年至1975年间兴建,主要分布于较早开发的香港新市镇,由徙置事务处管理。1973年,屋宇建设委员会改制成为香港房屋委员会;徙置区与其他政府出租房屋统称“香港公共屋邨”:徙置区称为“乙类屋邨”、屋建会廉租屋邨及政府廉租屋则称为“甲类屋邨”。现时,第一至六型大厦除石硖尾邨第41座及石篱邨第10和11座,均已拆卸或重建,而第七型大厦亦已有部分开始重建。
徙置区是香港早期的出租香港公共房屋,于1954年至1975年间兴建,主要分布于较早开发的香港新市镇,由徙置事务处管理。1973年,屋宇建设委员会改制成为香港房屋委员会;徙置区与其他政府出租房屋统称“香港公共屋邨”:徙置区称为“乙类屋邨”、屋建会廉租屋邨及政府廉租屋则称为“甲类屋邨”。现时,第一至六型大厦除石硖尾邨第41座及石篱邨第10和11座,均已拆卸或重建,而第七型大厦亦已有部分开始重建。
观塘花园大厦位于香港九龙观塘区牛头角道,位于港铁牛头角站旁,门牌号码为牛头角道225-285号,是香港房屋协会发展的一个甲类出租屋邨,亦是观塘首个廉租屋邨
政府廉租屋,全称政府廉租屋计划,是香港政府于1962年至1973年推行的建屋计划,由工务司署设计及建筑,建成后由香港屋宇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至1973年,政府廉租屋归入新成立的香港房屋委员会管理,并与所有前屋建会廉租屋邨,以及日后房委会兴建的屋邨统一划为“香港公共屋邨”。